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63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姚满林 《理论界》2007,(11):170-171
本文试从诠释学的视角来探讨王阳明思想。“心”构成了阳明理解圣人之意的依据和基础,其理解的目标在达于圣人之意,然而在现代诠释学理论看来,这里充满了悖论,倘若以此观之,阳明与朱子则有更多的类似。  相似文献   
192.
刘悦笛  Zhu Yuan 《孔学堂》2022,(2):92-101+189-200
王阳明的良知论乃是作为一种“觉学”而存在的,并不是知即为觉,而是良知实乃一种良觉,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觉,因为只有道德理性潜藏其中的良觉,才是良知。本文认定佛教本土化之“佛性本觉”就潜在地浸渍到阳明的思想深层,从而终成“理—知—心—觉—性”的基本思想架构。从佛教的影响来看,这种良觉就是由“性觉”而来;从儒家的传承观之,这种良觉本自“心觉”而发。实际上,作为人类“情理结构”的良知,本然具有“知—情—意”全整结构,也就是既包含理性化的观念和意志,也包孕感性化的情感。良知乃是理性内在积淀的结果,但却呈现为道德直觉的外化形式。王阳明意义上的“结圣胎”,就是这种理性凝聚的规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93.
张启成教授自1955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至1960年赴贵州大学中文系执教以来,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几经坎坷挫折。他以坚持真理的良知与勇气对文艺界曾经愈演愈烈的极“左”风浪,坚持以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方法参加学术争论,反对极“左”思潮,因而受到批判、斗争。在备尝艰辛的“文革”十年中,他坚韧自信,恪守正直的人品与学品,不废读书思考,积累学养功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关怀下,其学术与人生步步转入坦途。他忠诚教书育人,潜心科研著述,以丰硕、精湛的学术成果和众多学术兼职以及参政议政的热诚,奉献社会,展示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知书达理”、磊落坦荡的襟怀,诚可谓“沐雨经风坚志节,宏文椽笔写真知”。  相似文献   
194.
耿宁先生在其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中,将王阳明良知三分为:向善情感的自然禀赋意义上的本原能力;作为直接的对自己意向的伦理价值意识;始终完善的良知本体。通过对王阳明最天然、最纯真的心灵孝亲意识和作为内相的孝亲情感和经验的描述,以及孝悌亲情即良知的考察,文章试图指明作为自然良知的孝悌之爱不仅是王阳明良知本体的发端和导引,而且作为孝悌的原初经验是心即理之根。  相似文献   
195.
耿宁新著《人生第一等事》中文版,极大推进了对阳明及其后学良知学说的现象学理解.耿宁从本已经验的角度,描述了良知思想突破的临界境况,并将其展现为本原能力、本原意识与本己本质的统一体.耿宁认为,通过交互经验,阳明及其后学在伦理实践中逐渐达到了这种统一.对这种统一的现象学描述不仅有助于中国哲学传统的现代复活,更有助于西方经院哲学摆脱伦理无力的状况.可以说,耿宁基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对良知经验而非概念的细致刻画,打开了良知向良言的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6.
丁玲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社会良知"出发,丁玲热情地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和执着地追求文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97.
王畿继承了王阳明心学思想解放的一面,吸收禅宗佛性论的合理成分,对理学人性论的内涵进行改造与重建,排除人性论中天理、伦理成分,提倡真性、天则,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重建人性论,任天而动,来去自由,在中国人性论与自由意识的进展方面有独特建树,对晚明思想解放、人民大众摆脱宗法伦理束缚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8.
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修养主要范畴的分析 ,提出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儒家道德修养方法论一般表现为外铄和内养相结合 ,但各有倾侧 ,从而形成了两条修养路线 ,即以孔子为代表的“道问学”路线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尊德性”路线。前者又可称为“自明诚” ,后者则可称为“自诚明”。本文还提出 ,这种道德修养方法论又可称为道德认知论 ,与一般的哲学认知论有别。明清而后 ,道德认知论的外延逐渐扩大 ,其内涵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9.
在阳明学者中,关于良知与知觉之辩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致思路 向。一种以聂豹为代表,主张良知是未发之中,知觉是已发之和,由知 觉转向良知本体。一种以欧阳德、王畿为代表,主张良知既是未发之中 ,亦是已发之和,从知觉处见良知。双方互相指责,聂豹认为欧阳德、 王畿从知觉处见良知,易出现义袭逐物之弊;欧阳德、王畿认为聂豹由 知觉转向良知,易出现向内禅定之弊。双方固守不同的支援背景,都认 为遵循阳明致良知学的理路,实则聂豹遵循朱子学体用二分思维方式, 走立体达用路径;欧阳德、王畿遵循阳明学体用一源思维方式,走即用 达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0.
熊十力建构哲学体系之目的在于"见体",见体之工夫,就是良知之呈现。"良知是呈现"既是哲学命题,也是道德实践的要求。良知是个"实",故其有实践的力量。良知是本体,故其能涵摄一切而为宇宙之大主;良知又是即本体即工夫的,故其有体用不二之特性。良知又即生命,故其精进不已,故故不守。通过对"良知是呈现"进行阐释,既可以厘清熊十力思想体系中的体用、内外、本末关系,也能展现其关于本体论、心性论与人生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