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63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仁"和"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文化可被称为仁孝文化。对于"仁""孝"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很多学者进行了阐述,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汉唐学者多认为孝是仁之本,孝在先,仁在后;宋明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仁是孝之本,孝是行仁之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良知"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仁和孝,他认为仁是良知之理,与良知不可分割,孝是良知与物(事亲)相感发出的表德。在仁孝关系方面,王阳明既沿袭了程朱的观点,又进行了新的阐发。他认为,仁是体,是孝的人性依据,孝是仁的发用流行,且是仁的先发。仁发用为爱,孝是爱亲,在所有的仁爱中最为真诚深厚。仁爱具有普遍性,但往往因条件受限而无法实现。在此情况下,王阳明认为应遵循"优先原则",孝被置于最优先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2.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阳明及其两个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展示“四句教”在“本体-工夫”上的问题。首先,通过引入剖析“四句教”的工夫路径的困难,可以看到王阳明的良知概念的“无”的面向特征即“无滞性”和“不动心”在何种程度上有益于工夫修养是不清晰的;其次,阳明的良知心体具有“有”“无”两个面向,即道德形态的良知和非道德形态的良知,而这种对良知的双向描述在何种程度上能够统一于一个良知本体内也是不清晰的。这些不清晰性主要源自其本体论的困境:要么将恶的来源归于良知而异化了良知自身,要么承认恶的来源在外而被迫承认体用并非不二。  相似文献   
203.
法治国家的繁盛,以培育高度发达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为必要。秉持法律信仰、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智慧。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主要方式。培育法律人的人文精神和追求善与公正的实践智慧。培育卓越的法律人,要求法律教育应以塑造人文精神和寻求公正理想的实践智慧为根本。  相似文献   
204.
"孝廉"是我国历史上奇特的政治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德目,孝廉在狭义上彼此的义务对象不同,但在广义上孝可以融摄廉;作为一种德性,孝廉在践履中是相互引发的,这是因为两者本来就是仁义等核心价值的展开,共同植根于本心良知,但另一方面两者关系又不是完全对称的,主要是以孝生廉,孝比廉更加具有本位性。  相似文献   
205.
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从其形成、结构、作用及其与"三统并建"的关系来看,它只是转换文化生命尽性方式的桥梁,文化生命则构成其理论内核。  相似文献   
206.
四句教是阳明良知学说的核心宗旨,对其诠释和论争从其诞生那日起就开始了。对古今四句教之诠释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今思想的变化。古人对四句教的诠释基本是在儒家思想范围内进行的,其宇宙观和道德观大体是一致的,其论争只是停留在表现形式上,即工夫和本体之争。而现代学者的诠释就呈现出了多元趋势,因为人们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学者之诠释大致可分为七类:工夫说、两层说、境界说、机体主义说或宇宙论、否定说、人欲说、认知说。  相似文献   
207.
外涉物性的"造居"与内涉心灵的"安居"构筑了人类生存的二维视域.劳作是诗意的蕴藉,诗意是"居"的魂灵,诗意和劳作是人生的一体两面.纯属劳作诗意殆尽,而消弭劳作诗意亦不存.在诸神退隐、技术褫夺、劳作异化的"图画的时代", 要用"畏"和"良知"来召唤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8.
《中华魂》2013,(14):10-10
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征途,都请记住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请记住你们所爱的人、记住你们的母校、记住你们的祖国、记住你们的根。不要问: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为别人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9.
210.
王阳明的"良知"说直接继承和深化了孟子的思想,也得益于禅宗.另外,王阳明认为 "良知"本体是在其功能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种自我超越的直觉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相融,人内在的潜力才能得以展开,"良知"亦才能随时呈现并发展,这和现象学在一些思想方面取得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