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中国诗学史上,很少有人像王夫之那样对艳诗有较充分、系统的评价,而学界对王夫之的艳诗论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艳情与淫情、艳诗中的宫体诗、艳诗与亡国之音、艳诗佳作的衡量标准等方面探讨王夫之诗学中的艳诗论。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词的文人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情感表现而言,花间词以艳情为主旋律,南唐君臣创作始露闲情、性情之消息,经两宋之发展,词应写性情之真成为广泛的共识。艳情与闲情、性情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即词的文人化之作用,三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前后贯属,也有密切的意义互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 ,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 ,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 ;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 ,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 ,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 ,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 ,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4.
宋秋敏 《唐都学刊》2011,27(5):11-15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以娱乐大众、表现日常生活为创作旨归,借助于商品流通的渠道广泛流播于民间,这是对以"传道"、"言志"为核心的传统文学观的反叛。曲子词包括艳情性、通俗性和时尚性在内的各种"另类"特征,不但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也为后代"流行歌曲"的蓬勃发展确立了成功的典范。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宋词赖以繁荣的动力,也正来自于这些"另类"特征的凸显和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5.
论商品经济对唐五代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兴盛于晚唐五代有多方面原因,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商品经济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远远超过前代,尤以东南和西蜀为甚;它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改变了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词所追求的目标正是赏心悦目动听的多维效果,而外来乐曲的适时传入,如醉人的春风吹拂,使其迅猛成长。词从诞生那天起就摆脱不掉美人的“倩影”,《花间集》奠定了词的艳情传统,直到苏轼以诗为词,词才得以解放。  相似文献   
16.
由汉至晋的艳情赋,历史形态复杂,各类形态或平行、或交叉地发展变化着,其儒学思想、时代精神、写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调适与冲突,一直如影随形地贯穿整个发展流程,并呈现此消彼长的流动态势,反映出文人们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7.
吴晓玲 《浙江学刊》2003,(1):128-131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8.
北宋词人柳永向以词风俚俗而著称,他创作的大量艳情词更是词坛一道奇观.柳永词的近三分之二是艳情之作,历来被视为"淫媒之语",而罕有探讨其缘由.其实,柳永的思想受道教影响很大,其艳情词具有浓厚的道教房中文化意蕴.柳永艳情词的性描写几乎都化用仙道意象,所体现的两性观念、性爱心理都和道教房中术存在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79-84
以明代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性灵文人,摒弃了传统诗歌创作中的宏大题材和高尚情感,将庸碌人生、琐碎生活、平常心情诗意化,正式确认了人的自然情感及日常情感的诗意价值。这种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审美化的做法,不仅为当时面临困境的明代诗歌探索出了一条发展道路,更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起着完善文学经验、平衡文学生态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性灵诗歌所呈现出的俗情、闲情、艳情等情感类型,对此给予具体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20.
冯延巳、晏殊是词体发展史上两位重要词人,且其词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阳春集》、《珠玉词》基本属于酒席文学,采用花间词所肇始的艳情题材。但二人艺术个性同中有异,表现在情感基调和深层意蕴、艺术表现手法和方式、意象和境界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