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1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06篇 |
理论方法论 | 25篇 |
综合类 | 361篇 |
社会学 | 20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91.
三国历史分期的起迄纪年,多年来有关著述皆认为是公元220年~265年,这与众人皆说曹操、关羽、周瑜及赤壁之战等为三国的名人大事相悖.历史分期不能机械地以帝王年号为准,也不要勉强地硬让上下两代的迄始年代衔接于某年,应根据历史事实性质的不同而灵活处理.三国时期应是公元190年~280年,它由三国形成时期(190年~214年)、三国鼎立时期(214年~263年)、三国后期(263年~280年)三个阶段组成.认识三国分期有普遍意义,可以启发我们研究处置历史上的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592.
亚细亚生产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关系到中国历史的性质与未来走向,涉及到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对它们的思考与回答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亚细亚生产方式又分为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两者因土地归属不同而各有特点,前者民主,后者专制。结合古代历史,得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即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封建制——更完备的次生形态;被广泛接受的秦汉至明清的"封建"社会亦属广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第一种人类社会形态的亚细亚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继而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93.
594.
595.
596.
597.
分期问题是对事物发展历程的一种概括和揭示,是史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同样需要进行分期研究。作为一个多面体,民主化(大众化)、制度化、世俗化、科学化皆可被视为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构成,在具体分析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依据不同的指标会得出不同的分期结果。 相似文献
598.
邱江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03-115+236
出于政权合法性的述求,明初统治者高调倡导“元正统论”,明初文人诗歌中的“元朝情结”与统治者的“元正统论”有密切关联,而明初各族属群体对“元朝情结”的表达,情形各异,特征复杂:明初上层精英对元朝的眷慕和上层贵族对元朝的猎奇情绪;元遗民群体对元朝的哀悼与伤怀情绪,这其中色目、蒙古族群及汉族文人各因明初的统治政策而表现出不同情形的感怀情绪;而明代普通士人的“元朝情结”甚至在明代中叶还隐隐若现。迟迟不能退去的“元朝情结”致使明代文学的真正更张迟至明嘉靖时期。一定程度而言,明初上层统治者及上层精英的“元朝情结”对明代文学的分期有着较为内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99.
胡谦盈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2):57-60
科普、教学工作的特点是传授已知知识,而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二者是有原则区别的。创新是产生尚不存在的科学新知识,已经知道的事情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思想和实践上必须明确和坚持以下原则立场和思路: 相似文献
600.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既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有着明晰小说史观的小说批评家.本文分析了昆德拉在其小说与文论中表达的小说史理论,主要观点如下一、昆德拉认为,近四个世纪的欧洲小说史经历了类似干足球赛的上下半时,上半时的小说以想象力的创造为特征,下半时的小说以真实性的追求为特征;二、以卡夫卡、穆齐尔、布罗赫、贡布罗维茨等20世纪小说家开创的"第三时"小说美学,既对下半时的小说美学产生了反拨,又是对上半时小说美学传统的呼唤、回归和超越;三、昆德拉严格界定了真正的现代主义与形形式式"伪现代主义"的区别,强调前者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翻新,而且对既成思想有一种批判性的变革欲望;"反现代的现代主义"由此成为昆德拉小说创作的自觉追求.作者指出昆德拉的小说史论,除了体现出他作为小说家特有的实践意识外,还与他对小说现状与命运的忧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