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07篇 |
免费 | 240篇 |
国内免费 | 9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22篇 |
劳动科学 | 68篇 |
民族学 | 1026篇 |
人才学 | 692篇 |
人口学 | 21篇 |
丛书文集 | 3588篇 |
理论方法论 | 819篇 |
综合类 | 10435篇 |
社会学 | 2207篇 |
统计学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253篇 |
2021年 | 462篇 |
2020年 | 315篇 |
2019年 | 323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298篇 |
2016年 | 481篇 |
2015年 | 702篇 |
2014年 | 1496篇 |
2013年 | 1238篇 |
2012年 | 1453篇 |
2011年 | 1514篇 |
2010年 | 1401篇 |
2009年 | 1455篇 |
2008年 | 1526篇 |
2007年 | 1104篇 |
2006年 | 978篇 |
2005年 | 920篇 |
2004年 | 861篇 |
2003年 | 712篇 |
2002年 | 680篇 |
2001年 | 594篇 |
2000年 | 504篇 |
1999年 | 248篇 |
1998年 | 181篇 |
1997年 | 127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先锋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主要艺术特征就是对叙事方式进行了极端的重视,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本结构与阅读效果.本文从"抒情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具体论述"抒情性"的成因、特征、得失,从而得出关于先锋小说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202.
现代性伦理把道德产生和道德标准都归根于社会,依凭社会寻求普遍的、理性的道德规范,由此造成个人道德责任感的扭曲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衰退.后现代伦理则把道德交还于个人,在承担绝对的、无条件的和非对称的责任之中,个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在后现代伦理之思中,自主和自由的道德责任,使得个人道德行为具有风格化的美学特征,个体的道德生活呈现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3.
204.
王一川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型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学术型艺术批评要在两面夹击中突围,就需推进自身的学术自觉,即心灵文化自觉、艺术史自觉、艺术思想自觉以及学术个性自觉。在艺术批评发生分化的当前,做好学术型艺术批评自己或许正是要务。 相似文献
205.
温李新声作为晚唐诗坛上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绮艳诗风的标示,是那个时代一部分才士心理的典型结晶。它的出现不仅使唐诗的发展回归于缘情体物的传统,还将大历以来正式确立的缘情构景路线提升到虚拟与象征并用的因情造景阶段,对深入开发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心灵熔铸物象有独特的贡献。其婉曲见意的表达方法则生成了作品特有的绵密深曲的体性和朦胧隐晦的旨趣,反映于诗歌意象的密实化、意脉的跳脱化和意境的空灵化诸多方面。而其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更在于为诗体艺术向词体艺术的延伸作了先导,体现出古典诗歌意象艺术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206.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相似文献
207.
208.
209.
刘桂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6):83-85
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一方面是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能够有力回答当时社会论争问题;另一方面是蕴含极高的审美价值,唤起读者"美学的感应"。纵观作者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深度、社会责任感及刻画人物的"艺术腕力"达到了统一,"理性和形象,两种思维的交叉与融合",是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作者在吴荪甫形象中倾注了艺术创造的审美情愫,这种情愫来自于作者"治国、齐家,平天下"远大志向,既有理性思维的参与,又重视形象思维的"回归",吴荪甫形象正是这种所谓"矛盾"的统一体,是主观情感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