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四个四重奏》的主题是多元主题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类似于音乐中的和谐音与不和谐音。不和谐音在《四个四重奏》中表现在诗人艾略特运用了复杂、抽象的陌生化意象和蕴涵宗教哲理冥思的悖论式语言。诗中的这种不和谐音,带给读者不确定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相似文献   
12.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题材相结合,运用"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意象、象征等手法展现出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艾略特批评理论的文本示范。通过该诗对艾略特理论和诗歌文本进行同步分析,为艾略特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为了加深对当时的女性命运的了解,需要在深入研读其代表作品的基础上,就宗教神权和夫权思想影响下的男权社会女性的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命运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就女性抗争意识的觉醒和实现女性命运转变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推动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的诗学思想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功能效应和内在联系的价值系统,由"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感受分化论"三个关键概念组成,而这三个概念之间又处于一种相互依存、渗透和制约的关系。本文从"非个性化"概念入手,重点探讨了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的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不仅集哲学思辨与艺术鉴赏力于一身,且对女性问题颇为关注,她塑造的很多女性形象,都极富代表性,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米德尔马契》,透过《米德尔马契》来解读乔治.艾略所持的英国19世纪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刘雅竹 《决策探索》2010,(18):53-53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到处充满了信息,到哪里去寻找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到处充满了知识,到哪里去寻找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不仅是玄学派诗歌,而且也是二十世纪诗人艾略特所倡导的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概念作“关键词”式的梳理并结合玄学派诗歌进行文本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建构了他独特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评价标准,对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文学史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论除了具有流派的创作意义外,还具有超流派、超时代的美学意义。非个人论直接来自济慈的"否定能力"论,后者本质上就是一种美学思想。非个人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诗歌情感的非个人化,其实质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情感,这即是非个人论的深层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