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荒原》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篇之一。这里对该诗的题词作了整体阐释。因为《荒原》作者是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他主张诗歌创作时不表现诗人人格,诗应当是非人格的。本文在分析题词同时,有根据地认为在《荒原》中诗人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了他个人的人格,他个人的感情。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一些有关难以解决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新批评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批评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另一类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具有较明显的文学史意识。艾略特认为传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学史的评价标准是“外部权威”。韦勒克则主张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三者相结合。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理论也间接地涉及文学史问题。但新批评文学史模式在竭力维护文本中心论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殊为可惜。  相似文献   
103.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一生被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活标本”。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观充满了质疑和鄙视,在其作品中,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对传统的妇女观提出了挑战,表明了自己独特的妇女观;其女性观又因为宗教信仰、美学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等因素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4.
刘丹 《现代交际》2014,(11):53-54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既是新批评派的奠基人,又被西方评论界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大师。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从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入手,对"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等诗学理论和他的新批评理论展开系统分析,进一步阐明了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在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福柯认为,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或者说是权力的容器。每个人都拥有可以被用来支持或反对自身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一个人就永远是主宰或奴隶。没有抵抗就没有权力,没有真理话语不面临挑战。话语是研究权力关系的场所。权力与反抗是不可分割的,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有权利的地方就有反抗。在权力这个相互交错的网中,每个人既能成为被权力控制的对象,同时也能成为实施权力的角色,所以权力是没有主体的。本文旨在通过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织工马南》,阐释维多利亚时期宗教和社会的规训权力在小说人物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实施,以及在权力长期压抑下的个体如何通过话语进行反抗,寻找自己的空间,寻找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6.
乔治·艾略特被公认为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但她最后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却在主题、人物和创作手法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异化主题初露端倪,女主人公具有某些反英雄特质,大量采用诉诸梦境、幻想等手段的心里描写、打破时间顺序的叙述以及开放性结尾等现代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07.
从早期的《荒原》到后期的《四首四重奏》,艾略特对诗歌形式的探索经历了从多恩(统一的感受力)到乔伊斯(神话方法),再到但丁(一以贯之的哲学信仰)的变化。艾略特认为,只有重建信仰才能解决现代写作的形式危机。  相似文献   
108.
109.
《枯叟》以其中事件的强迫性重复和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创伤症状见证了T.S.艾略特的婚姻创伤和战争创伤。《枯叟》的写作证明艾略特已经能够直面自己的创伤,且自主地开启了创伤复原之路。但是,诗中讲述出来的创伤事件还没有连续性和统一性,苦苦追寻的复苏生命的雨水和男女结合都没有如愿而来,耶稣基督没有带来前行必需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有价值的信仰,所以《枯叟》创作期间的艾略特还没有完全复原创伤以及开始新生活的能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成为英国国教徒。艾略特的创伤和创伤复原模式为充满创伤的人类提供了一面反观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110.
T.S.艾略特认为,文化传播的首要渠道是家庭,没有了家庭传播,文化将会变质,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传播自觉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等文化传播者有机结合,否则,教育将以“背叛文化”收场。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艾略特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论以及‘l教育使人幸福”‘墩育机会平等”等教育观点,并提出有利于个体、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多层次教育文化传播观。艾略特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播观不仅是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发言,更像是对中国当前的文化传播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