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佚名 《现代交际》2005,(5):57-57
在华盛顿举办的美国第四届全国拼字大赛中,南卡罗来纳州冠军--11岁的罗莎莉·艾略特一路过关, 进入了决赛。当她被问到如何拼"招认"(avowal)这个字时,她轻柔的南方口音,使得评委们难以判断她说的第一个字母到底是A还是E。评委们商议了几分钟之后,将录音带倒带后重听, 但是仍然无法确定她的发音是A还是E。解铃还得系铃人。最后,主审约翰·洛伊德决定,  相似文献   
162.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建构了他独特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评价标准,对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文学史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3.
乔治·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吉卜赛人形象,并借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文化叛逆意识。艾略特作品对神秘的吉卜赛文化进行了揭秘,还表现出对西方主流社会对其丑化的不认同态度,揭示了造成19世纪吉卜赛人生存困境的社会根源。艾略特作品让吉卜赛人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他们的存在使社会规范本身都有遭质疑的意味。此外,艾略特作品对吉卜赛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了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作家本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种族观。通过吉卜赛人形象,艾略特作品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从内部捣毁霸权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4.
王化学 《东岳论丛》2007,28(1):124-126
英国诗人与批评家艾略特在早期象征主义的基础上,推动后期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新的现代性发展,并融通包括17世纪英国玄学诗人在内的古典诗学原则,提出传统文化中包孕的现代性,诗学中的客观性等观点,并通过诗作《荒原》,从内容到语汇,赋予声韵艺术以全新的格局、面貌与风格,成为现代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5.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奇特的情诗,是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重要诗作,它不仅展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懦弱、逃避与痛苦,更影射了西方现代社会衰败、无序的现状。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聚焦诗歌中人称代词"你"的隐喻和诗中典故的运用,来探讨诗歌对当时庸俗、丑陋、无聊的现代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6.
新批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由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倾向加以的一种概括。新批评家之间存在许多根本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很难把它想象成一个流派,他们的理论也各具特色,但他们共同的倾向似乎仅仅是要把握住一首诗的现实存在的本质与意义。一、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67.
文章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其诗作《荒原》进行解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来阐释该理论的内涵,"非个人化"理论在此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其中关于该理论的重要表达手法也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68.
《东岳论丛》2017,(6):164-170
《野草》第四篇《我的失恋》是一首戏拟之作,仿拟的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通过戏仿,诗人有意追求的反讽效果既产生在严肃形式与现代白话口语之间,更产生在新旧语境与新旧表达之间的符号体系的生成变化之中,诗篇见证了生命冲力化成创化之力后的行动的过程。这一点与艾略特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9.
《荒原》和《坐六》作为东西方诗人对人生本质把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类生命至奥的体验和追求,对诗歌艺术永恒与世界性的向往。艾略特的成功,是几千年西方人道观的历史总结和现代人生思考的开始。龙彼德基于文化多元性和流动性的眼光的全面纵横考察,以东方的睿智,实现了世界、人和人生全面的把握,达到了人道的人类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