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人物志     
艾略特·斯皮策:反腐斗士的堕落(斯皮策前美国纽约州州长)美国司法机关日前通过一项调查发现,时任美国纽约州州长斯皮策卷入了一项性交易丑闻,为此,斯皮策不得不公开道歉。据知情人士透露,斯皮策是一个名为"皇帝俱乐部"的高端卖淫网络客户,代号是"客户9",司法人员窃听到了他正谈论把一名妓女从纽约送到华盛顿一家酒店的电话内容,电话记录还显示一些细节,比如斯皮策谈到了妓女的身材特征,以及准备支付4300美元现金的嫖资等。今年  相似文献   
72.
73.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74.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西方现代派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的成名之作,该诗在文学界被公认为诗歌现代主义的序幕和前奏,对现代派诗歌审美标准的确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诗中主人公人格的分裂、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谬的描写以及陌生化的叙事手段三个方面,探讨研究其所折射出的审丑的现代性特征,揭示出潜藏在大师艾略特内心深处的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以及重建人类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5.
T.S.艾略特认为,"非个人化"是诗歌艺术取得成功、达至完美境界的保证,因而在诗歌写作中极力加以实践.但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观点等"个人化"因素要想完全排除在诗歌之外又绝非易事,也绝不可能.所以,在艾略特的诗歌写作中,尤其是在<荒原>的写作中,明显存在着"非个人化"理论贯彻与背离的张力.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对福斯特的自传体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主人公里基的人生轨迹进行剖析,里基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父爱的缺失和俄狄浦斯情结,导致了他对自我的迷失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丧失.他对逝去母亲的依恋和病态的想像与混淆使他无法认同自我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他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如剑桥、妻子和兄弟都幻想成了母亲的化身.他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母亲的生命线的延续.他对母亲的回归被证明是一次最乏味最漫长的旅程,其结果唯有自我消亡.  相似文献   
77.
追求诗歌创作的非个性化是文略特诗论的核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艾略特采取了将小说创作上的意识流手段应用到诗歌创作上,大量用典,使诗歌复杂化,牵强附会比喻的运用三种艺术手法,使其非个性化理论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和后象征主义的倡导者。艾略特凭借在诗歌领域的辉煌成就,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构建了当时西方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原景象,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独特见解。艾略特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基督教的理想社会模型,重建道德秩序,进而使整个现代社会能重新正常运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9.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13,(3):107-108
●主持人话语:关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问题,自从19世纪英国两位著名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作出定义以后,似乎已成定论,前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最好的东西",而后者则用"成熟性"、"广涵性"、"普遍性"等特性来界定文学经典。他们都是依据文学本身的特质来确认文学经典,而未曾考虑过还能有别的衡量标准。这一格局到20世纪70年代却被彻底打破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发现,在谁能入典、谁不能入典的问题上体现着  相似文献   
80.
首先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荒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危机,随后通过对诗歌中各种代表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最终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