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萎缩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试从解读<荒原>中的象征意向入手,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2.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新批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定的契机下,中国学者开始译介“新批评”,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上;通过展示早期译介的基本状况,对“新批评”引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译介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3.
彭舜 《云梦学刊》2002,23(4):109-110
考察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拉丁语、意大利语等外国语言的缘故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可以为解读《荒原》这一艰涩难懂之作清除障碍,为我们阅读《荒原》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94.
最早发现并撰文批评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艾略特———不灭的诗魂》(柳鸣九主编:《荣登诺贝尔奖台的巨人》丛书之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的,是现在美国新泽西州留学的钟山虎先生。从其文末注明的时间看,该文写成于2004年1月1日(元旦)。感谢互联网革命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的便利,这篇文章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即由学术批评网发布(2004年1月2日),后来又刊布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按照钟山虎先生的自我介绍:“我是国内英语专业毕业,现是身在美国千千万万普通留学生中的一个。虽然迫于生…  相似文献   
95.
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学中最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对欧美现代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艾略特继承并发展了文艺理论中的有机整体观。本文试图用他的这一文艺理论观点来分析《荒原》,以求证诗人的创作方法与其文艺理论观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96.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7.
T.S.艾略特诗学的起点是文学的评价问题,他从讨论文学批评应该用什么参照物来评价作家作品入手,从而将文学"传统"提升到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地位。艾略特坚持文学体系的独立自主,主张任何文学评价活动都必须回到文学体系内部,用文学自身的"传统"作为评价准则。在关于"传统"的界定中,艾略特抛弃了通常仅把传统看作属于过去历史的僵硬封闭体系的认定,他在肯定传统"过去性"的同时还把"现存性"的概念引入到传统体系中,以补充传统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从而使传统成为一种过去性和现存性结合的历史意识,成为一个涵盖过去、活在现在、走向未来的动态开放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98.
论述了《荒原》神话故事与现代都市生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了其意象新奇的内在联系效果,指出其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99.
1940年代中期,袁可嘉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观点,并称穆旦为"最彻底"的新诗现代化的追求者。从袁可嘉的诗歌理论入手,可讨论穆旦194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相一致的非线性时间观上,可谓在新诗创作中追求一种"戏剧性综合"(drama-tic synthesis),而穆旦的诗歌则充分体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诗歌戏剧化探索的努力。在穆旦的诗歌中,"戏剧性综合"首先表现在他对于诗歌结构以及情感的戏剧化表现的追求,使得诗歌呈现一种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让诗歌获得了一种"空间形式"。以艾略特的《荒原》作为参照,可进一步讨论穆旦诗作中对于个人内心世界、心理空间的探索。在时间维度上,穆旦诗歌的戏剧性追求还表现在其颠覆线性时间观的历史反思上。穆旦有循环性的历史观,但抱着如尼采所推崇的"爱命运"之肯定的人生态度,穆旦在诗中表现出对"被围"命运的肯定以及对于冲出重围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0.
《荒原》中的主体是一个非主体的主体 ,非中心的中心 ,在自我解构中构成了自身 ,又在不断牺牲自己 ,不断消灭个性的同时 ,形成了一个更有价值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这完全是对诗人本人的“非个性化”和“客观对应物”理论的一个验证。诗人用这种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 ,让读者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地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