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7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10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49篇
人才学   52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753篇
理论方法论   298篇
综合类   4183篇
社会学   285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418篇
  2013年   346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36篇
  2010年   475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今年的“六一”节,学校不开庆祝会,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庆祝。班会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节日我做主”,把主动权交给了全体同学。  相似文献   
102.
1938年,赛珍珠因《大地》三部曲“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大地》第一部中,“史”性和“诗”性的特质得到了充分展现,“史”性使其拥有厚重的内容,“诗”性使其具备艺术魅力,二者的共同构成使作品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彭开勋《南楚诗纪》收录湖南各府厅州县山川陵墓、名胜古迹纪胜诗400余首,概述了湖南全省历代山川陵墓、名胜古迹、神庙寺观的历史沿革、修复情况和名人吟咏等。一地一诗,详加诠注,是为难得之湖南纪胜诗。  相似文献   
106.
在“诗体的大解放”旗帜引领下,白话诗的先驱们立志与古典诗歌“划清界限”,以使白话文取得正统地位。草创期白话新诗只重白话,不重“诗”,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非诗化”倾向,语言、音韵、结构方式、创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7.
50年代是转型的时代,也是激变的年代。在戒严体制下,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受“反共复国”方针的钳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反共的“战斗诗”。当50年代中期台湾社会步入了安定之境,诗坛便有人想打破现状,提出雄纠纠的“新诗再革命”口号,试图朝现代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108.
109.
在中国古代歌谣中,谶语歌谣因其与历史、信仰的复杂互动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既有研究或是站在史学立场上视其为政治史的佐证,或是从文学视角分析其对叙事文学的影响及其文化意味.若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谶语歌谣还原为一种民间口头讲述,在历史脉络下爬梳其文本形态的层累,则可钩沉其谶示意义权威性、合法性的建立过程,并分析在这种观念信仰之上,人们试图借此理解、阐释甚至建构历史的丰富话语形态.基于口头文化传统的资源库,谶语歌谣构成古人认知历史的观念框架与交流工具,并由此作为古代歌谣的特殊类型,为当下讨论口传文学与传统知识、信仰与历史的关联提供新的案例与视野.  相似文献   
110.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此外,还有针对七子派复古诗学——尤其是对李攀龙《古今诗删》不满的现实因素.《诗归》对阮诗的评价引起了明清诗论家激烈的反驳,这其中固然有钱谦益、陈子龙等人的影响,也有易代之际的时代因素,但批评者大多还是立足于诗学本身.他们认为钟、谭不过是"尚奇""好尽""浅陋",故多重申《咏怀》有性情、多蕴藉,潘德舆则从性情之正摈斥《咏怀》和陈子昂《感遇》而扬张九龄《感遇》,客观上又扩大了《咏怀》诗接受史之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