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78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12篇
理论方法论   82篇
综合类   1346篇
社会学   14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展示地域文化的海派探索戏剧《街上流行红裙子》以对当代纺织女工的劳动、爱情、人际关系、个体心理的剖示,透露出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上海人的文化性格特点;关东探索戏剧《黑色的石头》穿越生存表象直抵生存本真,透视出东北社会形态的原始惰性、凝重的习惯势力、东北人带原始野性的天性和生命活力、自由意识;荆楚探索戏剧《山鬼》重塑屈原艺术形象,调侃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心理进行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的形而上的考量,涵容了深邃的文化意蕴、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993.
文化解读萧乾的莎剧故事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译自英国作家兰姆姐弟改写的Tales from shakespeare,是萧乾重要的翻译作品之一,对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居功至伟.从历史描写的角度考察这部译作,可以解读其从产生、出版、接受到参与目标文化建构的"生命历程".首先,产生于政治敏感的20世纪50年代的萧译本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历史文化语境与集体误读的诗学决定了其翻译选材与翻译动机;其次,通过原文、译文与莎剧经典译本之间的文本比读,发现萧乾"归化"的翻译策略是借鉴朱生豪等名家经典译本的变通策略,既受制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等外部因素的操控,又张扬了译者的主体意识;最后,萧译本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和再版,出版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在目标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构建中扮演了诸多重要的角色,产生了重大的反响与影响.简言之,通过文化解忖读,可以看出历史语境、意识形态、诗学、出版机构、读者以及译者的个人特殊经历和思想等内外部因素对萧译本的产生和接受的干预,不仅影响到译者的翻译选材、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语言和翻译文本信息等方面的选择,而且,译本作为原作的"生命的延续",在目标文化中的影响、反响乃至文化建构功用也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决定和制约.  相似文献   
994.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它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在湘鄂西的传播,与贺龙、周逸群、任弼时等在湘鄂西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与湘鄂西苏区的歌谣运动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5.
笔者总结了曹禺的重要剧作<蜕变>与其抗战前"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在题材、人物塑造、主题、创作风格上的不同,并试图通过揭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从剧作者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变化,尊重导演意见的创作状态等方面探寻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6.
东北戏剧是中国带有地方色彩的戏剧形式。其中,牡丹江戏剧为代表的"黑土戏剧"发展得较好,尤以付军凯、王治普两位剧作家的作品最有代表性。他们的剧作不仅是对黑土文化的有力诠释,而且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切反思,并以其质朴、丰富、多元化,曾一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着眼于对闽赣苏区形成、巩固发展、坚持斗争和最后终结的过程作历史考察,阐述了闽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军事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反围剿战争中,闽赣苏区军民为保卫红色政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反围剿最后阶段,闽赣苏区牵制了大量的敌军兵力,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争取了时间,起到了很大的掩护和支撑作用。通过总结闽赣苏区丢失应吸取的沉痛教训,得出它所留下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8.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99.
初次来到新晃探寻夜郎古国的文化元素,查史料,访朋友,发现夜郎故地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林林总总一下子不知从何下手。最能体现古夜郎遗风的又是什么呢?时任县文化局长江月卫先生对我笑了笑说:那您就先到贡溪乡四路村的天井寨看看"咚咚推"吧。见我一脸困惑,他又正经解释说:"‘咚  相似文献   
1000.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