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194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两希文化众所周知是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将这两种文化并举进行分析,或许最早可以上推至托名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在与荷马比较举证时,作者举了<旧约>里上帝创世的例子:"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地,就有了地."<创世记>里上帝其实没有说过"要有地,就有了地."不过上帝的崇高,自然无人可出其右.作者称上帝为犹太人的立法者,不是常人,而是以神的心灵构思而且表达了伟大的观念,所以他是崇高的典范.以<旧约>来比较荷马的传统,可见,早在公元1世纪,就见诸希腊文化的经典著作了.  相似文献   
12.
<斐多>一篇充满了生与死的冲突,充满了拯救者与被拯救者角色的互换,求生者与求死者(虽不及<克力同>篇般直白,却暗含了最后时刻的争取)的暗中较劲,当属本篇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本文旨在讨论该篇所牵涉到的几个"药方"--药方当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但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那里,则是救治灵魂的药方.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把诗歌划分为属人的诗歌和属神的诗歌两类:第一类型诗歌是通过技巧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模仿,由于这类诗歌是技艺型的诗歌,诗人被划分到第六等级之中;第二类型诗歌则是凭神附的诗歌,诗人凭借着神的临幸创作出优秀的诗篇,这种诗歌是诗人在看到理式世界后浑然忘我创作出来的,相比于第一种类型的诗歌它显然具有优越性,诗人被划分到第一等人中。与哲人的迷狂不同,哲人的迷狂是他人看起来的迷狂而自己的清醒。苏格拉底这种对诗歌的划分,不仅符合了哲学的特性——在讨论之前首先要对某一事物进行定义分类,而且为以后对诗歌的逐次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最好的果实     
一天,一群年轻人去拜访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向他请教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吴小锋 《求是学刊》2012,39(2):19-22
古希腊大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思想深邃又惜墨如金,在世之时,就因文字晦涩、难以索解而闻名,甚至几十年之后的苏格拉底也说,自己一再钻研也仅得一知半解.①今人早已没有福分拜读赫拉克利特著作的全璧,所幸不少古代作家的作品中还保存着吉光片羽.如今赫拉克利特辑语的标准编本(DK本)出于第尔斯(H.Diels)和克兰茨(W.Kranz)之手②,两人合力从古典作品中辑出129条语录,这百余条辑语或许能帮助我们恢复赫拉克利特思想的大致面貌.③不过,面对零散的辑语,以哪一条辑语作为理解赫拉克利特思想的起点,依然值得斟酌.DK本虽然按照辑语出处排列辑语顺序,但辑语一和辑语二却是例外,这两条辑语出自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的《驳数理学家》(Against the Mathematicians,7.132),恩披里克在引用辑语一之前说:"前面提到的这个人(赫拉克利特),在他《论自然》的开头说道……"④恩披里克明确提到,如今所谓的辑语一就是赫拉克利特著作的开头,书名叫《论自然》.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论语》和苏格拉底《对话录》作为中西文化发展的精神源头不断被回溯。本文试通过比较分析把握两位智者对后世各自不同的精神传承关系 ,认为他们提供了使人类心灵得以充实的思想命题 ,今人应设法了解他们的初衷 ,懂得汲取好的方面。这些“思想者”身上表现出的精神韧性往往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但二人的思想却暗含着诸多的相似性。在这些相似性之中 ,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之侧重点、价值取向等等方面的不同。两位先哲虽然都努力寻求政治和伦理的和谐互助 ,但却表现了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两个不同向度  相似文献   
18.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尼采强调苏格拉底代表的逻辑与知识原则进入了悲剧,直接导致希腊悲剧的衰亡。要想悲剧得以重生,就必须回到音乐与神话代表的悲剧艺术的本原价值上来,因此,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尼采的思想原则,有助于揭示尼采悲剧理论的时代新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的“父子相隐”之“隐”系沉默不言之义,“直”指明辨是非,“直躬”指明辨是非、品行刚正,“直在其中”指有“明辨是非”的成分。告亲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道德缺陷,这涉及对亲属的伤害与家庭良心的匮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也认为告父并非“虔敬”,这种不虔敬性来自告父行为的自身具有非正义属性。不做不利于自己亲属的举告而知情沉默,道德与法律当予之以谅解或宽容,从而不强制或鼓励以直接伤害亲属来实现社会正义及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之死确立了公民服从的典范。《克里托篇》中苏格拉底与克里托就公民服从进行的对话,隐含了公民服从的多重观念原则:理性原则、同意原则和契约精神、感恩理念、自愿原则、公平原则以及自然责任观念等。这些内容成为公民服从义务最早和最系统的论证,为后来相关理论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