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苏雪林确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作为学者,著述等身;作为作家,她亦颇多建树,尤其见之于散文领域。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她及其著作的评述久不见于大陆通行的各种新文学史,只偶而出现在近20年间出版的若干词典和著作中。  相似文献   
32.
安徽省安庆人、海内外知名传记文学作家石楠,在其新近出版的《另类才女苏雪林》一书中,依据苏雪林大量的生前日记资料,再现了苏雪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与鲁迅短暂接触的场面.详细介绍了苏雪林对鲁迅“傲慢”印象的产生,以及后来公然亮出“反鲁”旗帜的过程,从而揭开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史上的“苏鲁恩怨”之谜。近日,记者对石楠先生作了专访,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3.
1945年苏雪林以明末清初抗清复明仁人志士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蝉蜕集》.作为作者唯一一部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运用多种现代叙述方式,宣扬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与天主教精神,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黑暗现实进行了反思.小说在当时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应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4.
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文甚于重情,不免为文而设情,其诗便会缺乏应有的真诚,然苏雪林却在"文"与"情"的裂缝中造就微妙的张力,遂别有一番空灵韵味;醉心山水而擅丹青,为诗多出于画笔,又使得不少苏诗有似一幅幅萧疏淡雅的水墨画,其颜色词、数量词及特定意象的选用均显出自家面目.于是诗人在"文"与"情"的张力,"诗"与"画"的交融中营构澄澹明秀的静谧画面,形成造语轻盈、清新灵巧的诗风.  相似文献   
35.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谈苏雪林30年代作家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作家评论是最早研究现代作家的资料.从苏雪林评价作家的矛盾性入手,分析其作家评论的标准偏差及其成因,进而认识苏雪林作为文学评论者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6.
在中国现代文学吏上占据着一席之位的苏雪林,有其个人的特别之处.苏雪林深受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但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却拥有鲜明的传统色彩.她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有学者的冷静和理性,也有学院派的自恋和隔膜.苏雪林的学识来自传统的营养,也受到传统的约束,特别是师承了林纾的古文观念和胡适的道德人格.新文学的发生却以批判林纾古文及其守旧思想为目标,胡适也是反对派的主将之一,但苏雪林既喜爱林纾的古文,又崇拜胡适的道德人格,由此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意义整合.  相似文献   
37.
作为在中国20世纪30、40年代男性主控的文学批评界的女性批评家,苏雪林以其女性特有的敏锐感知、细腻情感、优美文字发表个人的文学评论主张,并以亲历者角度述评了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在当时文坛十分引人注目。因此,对苏雪林独特的女性批评视角以及女性色彩的批评文章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文学史的全貌。  相似文献   
38.
在赴台的五四一代作家中,台静农和苏雪林有着许多共性的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产儿",也走过了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他们的散文创作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在具体的创作路径、创作领域和创作方法上,二者散文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台湾当代文坛上,台静农和苏雪林成为五四文学薪火的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启示下,台湾散文界形成了学者散文和"闺秀派"散文两个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39.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40.
研究者们大多把目光局限在苏雪林的散文、小说创作,其实,苏雪林在戏剧、诗歌、文学批评等领域同样具有卓越的成绩。详细评析了她的代表作《鸠那罗的眼睛》(三幕唯美剧)的三大艺术特征,并将其放置于现代同类剧作中展开比较;又从苏雪林的文艺思想中探寻出该剧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