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631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3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865篇
社会学   21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民族冲突中苗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弱性正变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苗族群众与封建朝廷处于武装对抗状态时,其民族意识中依然有某种弱性正变量的存在,主要体现在对抗的被迫性、平乱的主动性和守卫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受族群自身的分化、利益追求的差异和朝廷教化的影响。民族冲突中苗族国家认同意识弱性正变量的存在,具有民族文化的融合价值、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价值和突破历史条件局限的超越价值。在清朝这一封建王朝时期,能够将国家认同意识放在民族认同意识之上,体现了苗族群众崇高的思想境界,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2.
从文学文本、历史以及文化中发掘女性与女性服饰之间的关系,女性服饰被赋予文化性职能,强调了女性的弱态美.服饰成为文化的象征.作为性别符号塑造了女性客体,以至女性沦为物,等同于服饰,以此呈露女性在现实生活和文学话语中的处境.  相似文献   
103.
在《蝴蝶君》中,黄哲伦使用不同的陌生化手法来给常见素材注入新的活力,使我们在欣赏之余获得新奇、陌生的审美体验。其中舞台表现形式的灵活使用,使得时间、空间以及现实和幻想融合在一起,延长了读者和观众的审美感受,打破了他们的"审美疲惫",使其从机械性和习惯性的感觉中走出来,增加了审美快感。这些都构成了《蝴蝶君》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4.
苗族刺绣的图纹绚烂多彩,笔者被苗绣的美所深深吸引,曾深入贵州省东南部的凯里西江千户苗寨等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从华夏文明的起源图腾崇拜入手对中国鸟图腾的年代进行浅析,通过对苗族历史和习俗关系的探究,试图追寻苗族刺绣图案文化内涵并分析苗族刺绣图案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05.
革家女性蜡染服饰彰显了革家人的审美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革家文化内涵。本文从革家女性蜡染服饰材料、色彩和造型出发,分析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中的文化内涵和功能。革家女性蜡染服饰中蕴涵后羿射日开天立地和千军万马的文化内涵,并具有承载革家文化、增强族群认同和艺术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6.
107.
由于五代曹氏归义军祖孙三世与回鹘联姻,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所营建的敦煌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穿回鹘服饰的天公主供养画像。这些回鹘天公主供养像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唐五代时期回鹘贵族妇女服饰的珍贵资料,而回汉混合装也成了敦煌五代时期上层贵族妇女的时尚服饰。  相似文献   
108.
近日,笔者从湖北省纪委了解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治庸问责典型经验将在《楚天风纪》进行广泛推广,特别以刹五风、治五病为重点内容之一的狠刹违规整酒风取得突出成效,成为推进全县喜迎十八大,争创新  相似文献   
109.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历史和审美观念。本文就土族服饰发展源流、演变及特征进行分析 ,以期进一步探讨土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信仰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0.
刘琳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20,11(3):98-107, 143-144
历史上川滇黔交界区域苗、彝、回、汉等民族之间不通婚的情况在方志中有所记载,现当代的一些调查资料也反映出这一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族际交往日益频繁,当地各民族之间逐渐开始通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族际通婚现象日益普遍,数量比例呈增长趋势,通婚半径也不断扩大。当地苗族、彝族、回族的族际通婚对象以汉族为主,且存在着民族、地区、性别等差异。从“族内婚”到大规模的“族际婚”,民族政策、外部环境、文化趋同等客观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民族心理这一主观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