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1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278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韩俊杰  梁斌 《百姓生活》2010,(12):37-38
她13岁时,父亲患上精神分裂症;她15岁时,母亲不堪生活重压自杀身亡。为了养家,她被迫辍学外出打工。两年后,l7岁的她回到家乡,带着妹妹边打工边读书考大学。2010年9月,这个19岁的女孩,带着8岁的妹妹在河南省中州大学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312.
奚海 《河北学刊》2005,25(4):199-205
13-14世纪,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梵剧早已风光不再,而在当时的中国崛起并繁荣鼎盛的元杂剧,则成了世界三大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的第一座高峰。作为元杂剧重要园地的燕赵地区,既拥有像“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王实甫这样的大家,又拥有像《窦娥冤》、《赵氏孤儿》、《西厢记》等这样的世界名剧,无论在思想的穿透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诸方面,都代表了整个元杂剧艺术的最高成就,从而摘取了13-14世纪以及整个中世纪中国和世界戏剧文化的桂冠,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性辉煌。  相似文献   
313.
余华是先锋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是因为他正视现实的勇气 ,和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余华的早期创作 ,我们发现余华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紧张的 ,从而导致了其作品里充满了苦难和绝望  相似文献   
314.
从集体所有制老企业到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从亏损大户到行业龙头,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城镇轻工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功典范。东调搬迁更是让彩虹集团如虎添翼,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315.
《开花的女人》是一部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诗集,这场悲壮的“诗歌行动”的背后,体现了一个现代女性泊者的苦难梦寻。在其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里,有着对童年的回望;有着直面城市醉生梦死的清醒;有着对爱深重的期盼;有着对自我强烈的迷恋。其最大魅力在于回望与向往、刚正与柔情的交汇,关于爱的咏叹具有一种让人颤栗的美感;在对童年、城市、个人命运和生存困境的艺术反思中,彰显出了一个现代泊者的心理深度。  相似文献   
316.
郑州佛光寺坐落在静静的西流湖西北角,浑厚悦耳的晨钟暮鼓之声传遍了这片静谧土地的上空.佛光寺虽居闹市偏僻的一角,但谁能想到这里的住持真空法师的人生是那样的坎坷,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她已是弟子遍天下,美名享誉世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位感恩大师非凡的人生历程和仁爱的报国心吧.  相似文献   
317.
灾难、苦难、悲剧等一直都是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主题,但三者在文学叙事中的功能和审美上的意义却非常不同。以灾难性因素为线索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就会发现清晰的政治/社会、哲学/美学、生命/伦理等三重维度,这也决定了灾难文学必然有价值性、超越性、悲剧性等三种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318.
庄子学说包蕴着丰富的疗治人生苦难的哲理,但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危机.庄子对恶的妥协与遗忘是苦难再度降临的隐患.庄子学说只能使世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即让世人从主观上对痛苦进行超越,却并不能真正解救世人,即彻底根除引发痛苦的现实根源.庄子对苦难进行救赎的方式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心灵层面,无力落实到现实的公共层面,更倾向于一种弱者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319.
新时期当代题材的苦难文学,是指新时期以中国当代社会性苦难为审美对象的创作.它们对苦难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某些根本矛盾与普遍问题,体现出对人的基本权利及生命价值的尊重,显示着文学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它们破除了"社会主义没有悲剧"的神话,证明中国当代文学存在严重的伪现实主义现象.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态度,总体上具有文学史意义、严肃文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等多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20.
诺斯洛普·弗莱于20世纪60年代首倡原型批评理论,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谓之原型,认为原型是从远古便普遍存在的意象,是一种民族记忆。作为文学意象,树木意象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了,到了宋代,诗词里的树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仅苏轼的作品中树木意象就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树木意象有着极重要的文化内涵,既有生态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树木见证了岁月更替,是历史烽烟的记录。苏轼对树木的欣赏模式众多,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成模式等,这些树木意象底蕴充盈,写树木就是写自己,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原型原理,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