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4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79篇
管理学   152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264篇
人才学   224篇
丛书文集   1706篇
理论方法论   205篇
综合类   10098篇
社会学   1068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473篇
  2014年   1018篇
  2013年   870篇
  2012年   1012篇
  2011年   1222篇
  2010年   1135篇
  2009年   1081篇
  2008年   1077篇
  2007年   899篇
  2006年   693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492篇
  2003年   445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唐代景教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跟它过分依附于"三教"之外,它在传教方式上过分依附于皇室,致使它过多地秉承了儒家的实用理性.此外,从当代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对<圣经>的翻译进行研究,也可以看出它在传教过程中的偏差.通过对景教的传教方式和传译方式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异质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982.
通过李白《长干行》在英语母语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与可译性、译文的真与美以及多样化翻译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83.
《白鲸》译本的解构主义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翻译中解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并据之分析姬旭升翻译的<白鲸>.  相似文献   
984.
翻译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英语言中特殊成分文化内涵的可译性与否一直是众多学者所争议的一个话题.本文从英汉语言中"花"的文化内涵的比较入腚手,并由此联想到文学作品中"花"的英译种种,继而对英汉互译这一特殊的交际过程中文化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85.
语用等值翻译即译者力求译文接近或等于原文的效果,既要注意具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的翻译,也要注重对"言外之义"的理解与传达。  相似文献   
986.
钱钟书1963年3月写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译论,仔细分析,有一部分译论竟然与同一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兴起的解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中一西两种译论虽然阐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文章拟从解构主义的视角,通过观察和讨论林纾的翻译作品,来探讨文学翻译作品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87.
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是译者运用各种形式的决策思维将"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活动落到实处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悬念和挑战的创造过程.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的理想目的,就要学会从思维的高度和深度去指导学生学习翻译,学会翻译.  相似文献   
988.
通过探讨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处理,并结合语言实际,为习语翻译提供一些具体有效的途径,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设法保留和传达原文特有的形象,避免以译语形象替换原语形象,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89.
由于传统“忠实”的局限性和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现代理论的生成,产生了对忠实的动摇和丰富,只有让“忠实”更有弹性,更立体灵活,不再作为创造的对立面而存在,才能成为有实际意义的、能解释翻译现象的标准。  相似文献   
990.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