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2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19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903篇
社会学   81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薛俊美 《现代妇女》2014,(8):274-27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领域发展迅猛,新词语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时代,新词语的翻译变的越来越紧迫。本文针对其翻译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从结构和秩序的角度入手,对进化论、功能论和冲突论的三位代表人物斯宾塞、帕森斯和达伦多夫的社会变迁思想进行了比较和评析,阐释了三位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变迁思想的基本观点并对他们关于变迁的过程、动力和后果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指出了三个流派的理论的合理性及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偏颇。  相似文献   
33.
中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如何处理它们的翻译问题却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许多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以诸葛连弩、霹雳车、麻沸散与木牛流马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基于《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如何处理这些古代科技的翻译问题,为有效传递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4.
旅游文本的英译究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为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旅游文化,促进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出去,用传播学作为理论依据,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英旅游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传播的关系、中英旅游文本的异同、英译方法和技巧等,归纳出旅游文本翻译原则。以求跳脱传统的在乎翻译的译,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这一言语活动。  相似文献   
35.
36.
茅于美的《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是易安词英译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译本。译者坚持诗词翻译是创造性工作,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移植事业。因此,茅于美发挥主体性,使得李清照词译文彰显出深受读者认可的创造性。《漱玉撷英》成功的背后,凝结着茅于美的词人、学者与译家三重文化身份动因,故而使得她的李清照词英译克服文化障碍,呼应读者阅读视野,而更加将原词的情感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37.
英文公示语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素质和对外开放程度。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过调研后发现保定市英文公示语建设相对落后,存在诸多问题。课题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行政干预和建立英文公示语规范等措施。  相似文献   
38.
壮语和英语都有重迭词 ,但英语重迭词的种类不如壮语的多 ,使用的频率和范围也不及壮语广泛。重迭词的使用是壮民族语言的一大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壮语的民族性。本文在对壮语重迭词和英语重迭词进行简单分类的基础上 ,就壮语重迭词的英译方法和技巧等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9.
根据描述翻译学理论,从历时性角度出发,将其分为肇始期、高潮期与平稳发展期三个阶段,全面客观地描述1842-1946年间《聊斋志异》的各种英译版本的发表或出版情况、译者身份、翻译载体、翻译策略等等详情,以期对《聊斋志异》百年英译历程形成更深的理解和更为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40.
“移就”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主体和客体和谐统一的感情产物,其美学效果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通过"移就"(英语称转移修饰)辞格体现出来.文章先比较若干英译汉诗移情的佳作,后以<逢入京使>和<枫桥夜泊>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诗歌语言的弹性和诗体结构有限的运作空间,精心谴辞,巧用转移修饰辞法,以求传达汉诗的神韵,再现汉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