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10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412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莎士比亚在张扬善的同时,也揭示善的毁灭;在颂扬和表现人高贵的理性的过程中,也展示了一幅幅人性堕落、情欲泛滥的画面,具体体现为前期创作中的各种非道德化倾向和中后期创作中无所不在的恶。这种展示表明莎士比亚是个“善恶一体”的人性论者。人性中的恶来自于哪里呢?莎士比亚戏剧所体现出的,并非完全如唯物论者们所说是社会历史的原因导致了恶,他对恶的展示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揭露现实和批判社会。在他看来,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一方面,自由意志使人区别于禽兽而成为人,而另一方面,自由意志中的欲念又使人性中充满着各种罪恶。简言之,他认为恶是人性中固有的规定性。他的人性观体现了形而上的精神关注,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辨证认识。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活跃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被称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如浩海烟云,多不胜数,尤其是在悲剧方面,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广受评论家们的注视。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的成就也极具伟大性,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肯定是具有统一性的,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深刻的思想与创作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是以乐观主义做为基调,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光明的前途充满了期望。  相似文献   
13.
在书中行走     
庄华民 《社区》2014,(29):6-6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的确,书籍是我们最睿智的长者、最尊敬的老师和最密切的朋友。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茅塞顿开;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烦恼的时候,一本好书能教我们如何去应对;当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一本好书更是可以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组由McCann Worldgroup制作的有声读物广告。非常简洁且一针见血的创意执行,由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王尔德身体围成的耳麦,既明晰诉求,又突出企鹅有声读物的制作水平和声源质量的精良,犹如作者亲临耳边为读读书一般。其形式上足够出新,让人一目了然又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5.
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探究英语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作品为例,简单分析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特色,并从高校英语文学教育现状和如何改进高校英语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王俊德 《理论界》2012,(3):123-124
对于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莎翁的《李尔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李尔这一艺术形象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体现了不公平的社会和作恶多端的人类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与黑暗的现实的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对于精神的超越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不仅在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呼唤人性的回归,同时突显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善恶"这个永恒命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至今鲜有人对莎士比亚第一首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作充分考证和研究。抗战时期,曹鸿昭的译文注重诗歌的形式艺术和读者的理解程度;建国初期,方平的译文除忠实于原文外,具有浓厚的"战争"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梁实秋在台湾出版的译文讲求"信息的对等";"文革"结束前后,张若谷的译文在语言显示出典雅的特征;20世纪末期,曹明伦的译文具有整齐和押韵的特点。在纵向梳理该诗翻译历程的同时,重点讨论各单行本的翻译特点和时代特质,横向比较了多种译文的语言艺术特色,由此廓清莎翁第一首长诗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为出发点,结合伊丽莎白时代的特征和英语发展的历史背景,加以案例分析,揭示莎翁作品的语言在遣词、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方面的特别之处,并与现代英语的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对其在英语的使用和后世文学发展中的影响进行归纳,也为进一步研究莎翁作品提供语言特色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剧本进行改编,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矛盾,提倡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反对封建束缚,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理想生活。《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喜剧,他笔下的夏洛克被称为四大吝啬鬼之一,鲍西娅作为善良、智慧的化身,这是作者在这部剧作中的重要文学成就。本剧的剧情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鲍西亚选亲,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最后一条就是围绕"割一磅肉"的纠纷。剧本的高潮就是"割一磅肉"这一幕,本文通过对矛盾冲突的揭露中赏析两个鲍西亚和夏洛克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夏洛克的鲜明的性格、生动丰富的情节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征,从而突出"贪婪和报复是灾难的根源"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