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根据新见家谱资料、地方志、文集等,从张居正社会家世对张居正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张居正回乡葬妻时间应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而非徐学谟任荆州知府时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张懋修、张允修应为张居正第三子、第五子。  相似文献   
52.
在西非国家马里,尼日尔河的河湾处,居住着一个名叫多贡的黑人土著民族。但凡来此游览的游人,大概都是为了两点:一是峭壁,二是多贡人的面具舞。前不久,我怀着对多贡族的好奇,乘小型飞机在空中摇摇晃晃地飞行了40分钟,接着又经历了两个小时的汽车颠簸后,终于来到多贡族人居住的邦贾加拉悬崖。在这悬崖峭壁间,布满了多贡族的尖顶泥屋,层层叠叠,如蜂窝一般。悬崖上几乎没有路,只能手脚并用踩着石  相似文献   
53.
与《晋书》对魏晋时期“服妖”现象的否定态度不同,《世说新语》的编者对“服妖”这一反礼教现象所反映的士族文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所给予了积极评价和正面肯定。而这种肯定和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南朝时期“服妖”现象的继续蔓延乃至趋于登峰造极的走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唐代官员袴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传入中原后,隋唐时期一度抬升至官员礼服.初、盛唐时期作为朝服、公服的替代品,至代宗朝后渐废,可谓命运多舛.袴褶服在唐代的演变经历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服饰,尤其是官员服饰,不仅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体现着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55.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医人才,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研究以中医院校实训基地为平台,探讨了中医“科教服培养”发展模式。本文对中医“科教服培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其是一种将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医院校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场所,更是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的载体。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56.
根据《墨子.公孟》的记载,公孟子穿着儒服,儒味十足,具有一定的儒家背景,或者他本人就是一个保守、地道的儒,至少他相信并引用过儒者的名言。《礼记.儒行》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而孔子则回答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长。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章甫是殷商玄冠之名,属于一种用缁布制作的礼冠。如果儒服即是殷服,那么,儒礼也就是曾经推广并盛行于有殷一代的古礼。孔子的祖上一度是殷商王朝的宋国贵族,上溯三代,也出过鲁国的武士。故孔子既有殷人的血统,也有周人的血统。周初时期,那些自觉保留了殷商文明的前朝遗民开始被称为儒。殷人中的祝、宗、卜、史并未随商的灭亡而消失,现实社会的祖先祭祀、土神信仰与上帝崇拜造就了一定数量的礼俗专门职业者,所有的郊祀、祖祀、社祀都必须依靠他们而进行。殷周时代的宗教生活催生出了儒者阶层。  相似文献   
57.
唐代寡妇孀居生活中葬夫与迁葬夫族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其中长途归葬的不在少数,众多孀居女性不惧艰险,跋涉数百里甚至数千里,费时数月乃至数年。迁葬夫族的事例之中,有些寡妇归葬的人数竟有7人之多。葬夫及迁葬夫族的寡妇之中,低龄寡居者为数不少,原因是子幼女弱,不胜丧葬之事;另有一些寡妇或因无子主丧,或是众子游宦在外。厚葬的盛行,使得这种归葬耗尽了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家产,乃至有些寡妇处理完丧事之后,无以生活,只得寄居于夫族或父族亲属。  相似文献   
58.
明清以降,入林与入谱互为表里,成为曲阜孔氏族人“圣裔”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孔林作为孔氏族人身后安葬之所,其葬域经历了从依血缘亲疏聚葬到按照宗支析分的过程,渗透着衍圣公府意识与普通族人的自主选择。清代以来,孔氏族人入林安葬受到严格限制,须满足身家清白且年满十五岁等要求;在具体程序方面,则依循亲族、户头、族长分别出具甘结和执结入林四个步骤,其中入林执结的审批权经历了从衍圣公到族长的转变。由于族大丁繁,因入林产生纠纷在所难免,纠纷类型及其处理体现出族众的丧葬观念,也反映了衍圣公府“敦亲睦族”“永息讼端”的宗族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59.
蔡杰 《天府新论》2023,(5):21-29
《儒行》篇对儒家群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经典诠释史上看,宋儒的质疑导致后世忽视《儒行》篇的重要性,至晚清民国时期《儒行》篇再度获得推崇,康有为、陈焕章将《儒行》视为孔子为制定孔教而设的条规。他们提出儒服是孔子改制的一部分,如果不考虑这种改制论,儒服同样具有群体性意义。相比儒服,孔子更为看重儒行,将行为视为儒者的判定标准。儒者行为重在学问,其内容是忠信,目的是求仁。忠信仁义是儒行的内在信念,也是儒家群体的共同目标与期望,儒者据此超越世俗政治以自立。而忠信仁义的神圣性源于天命,由天赋予仁者。仁者作为儒者的最高标准,等待其天命在世俗社会中的开展与实现。在没有出仕时,儒者秉持坐起恭敬的修为,沟通与把握天命;出仕之后,儒者将天下百姓与自身性命视为一体,以天下生民为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60.
长江中游地区是史前毁器葬兴盛地之一。研究长江中游毁器葬可发现其出现于8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并且延续于长江中游诸史前文化中,下迄盘龙城文化,乃长江中游地区一脉相承的葬俗,其背后应有其地域文化的信仰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