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3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57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1011篇
社会学   15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81.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且还是一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继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三次运动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982.
蔡元培与民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与保护人 ,早年即进行了许多民俗调查研究、记述和翻译工作 ,多次留学欧洲时均以民俗学 (民族学 )为主要学习与研究的内容。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都大力提倡民俗研究 ,对中国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民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晚年更专注于民俗研究 ,“颇欲研究民族学以终老”。  相似文献   
983.
1928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国民政府创办了国立中央研究院,该院是由蔡元培等一批知识分子精英综合各国的中央研究院、国家学会及全国研究会议的组织模式(主要是借鉴法国皇家学院的官办集中型体制),并斟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需要而组建的.本文拟就蔡元培组建中央研究院这一历史过程出发,探讨其如何在学术独立与政治涉入之间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984.
新文化运动的推行,使中国对西方戏剧的接受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西方戏剧与中国有了更广泛层面的接触。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推动西方戏剧的接受,是因为它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思想启蒙为目的掀起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西方戏剧的接受,应被视为新文化运动者在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中采取的重要策略,它也现实地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是因为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启蒙。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组织社团,深入人民群众中去,积极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供了宝贵财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来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986.
《东岳论丛》2017,(4):179-187
在山东学界的五四运动中,齐鲁大学居于领导地位。同时,作为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大学,齐大的历史也折射出教会教育、民族意识和现代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在五四运动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依据档案、报刊、电文和回忆录,还原历史现场,考察齐大与当局的关系变化和校方对学生运动的立场转变,亦可借此考求齐鲁大学在五四前后的诸多历史面向。  相似文献   
987.
对于“新文化运动”,我们不能满足于“是”与“非”、“对”与“错”的叙述与评点,而应把它作为历史参考。因此,应将它置于当时社会的大变局与大趋向之中,如此才能深刻体悟到“新文化运动”何以将“文化”作为运动的核心,何以又冠以“新”之名。  相似文献   
988.
蔡元培先生在其著《中学修身教科书》系统阐发了其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主体责任观:社会应极力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即生命、财产、名誉,这应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对社会应该尽的基本义务是"博爱与公益""礼让与威仪",其概括精准、分析透彻、科学合理,具有很高的思想、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当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共识和道德观具有重要启迪:第一、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维护生命、财产、名誉等人的基本权利。第二、社会成员必须积极履行博爱与礼让的基本社会道德义务。第三,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体现真正的价值共识和主体实践性。  相似文献   
989.
五四运动发生时,身在中国的现场观察人杜威看到“国家”的诞生,而当事人傅斯年则看见“社会”的出现。这样不同的即时认知既充分表现出五四蕴涵的丰富,也告诉我们“国家”与“社会”这两大外来名相尚在形成中。这些五四重要人物自己都不甚清楚的概念,又成为观察、认识、理解和诠释五四的概念工具,表现出“早熟”的意味,因而其诠释力也有限。实则国家与社会大体因“天下”的崩散转化而出,五四前后也曾出现一些非国家和超国家的思路。如果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从新的视角观察,或可增进我们对五四运动及其所在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90.
从五四的下限北伐开始,五四认知渐趋定型。然而关于五四形象的历史协商,仍在进行之中。自成一体、自具其相的五四,可以说是自足的。而在整体的五四之中,又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个体。把五四放在历史脉络中,更容易把握其时代性,了解五四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表现的更多是延续还是突破。同时,自具体相的五四又显出与整个近代大趋势不同的特异性。这种双重的时代特性增强了认识五四的难度,却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即正视五四那多元复杂而激情洋溢的时代特色,充分认识五四外在的整体特异性和内在的多歧个性,注意观空与观时的互动。述史如史,复调的五四需要复调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