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20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产党宣言》通过对资产阶级现实活动的为人和非人性质的分析,注目于无产阶级的现实际遇,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蕴涵。而“自由人联合体”的阐发则是《宣言》人学思想的逻辑旨归和现实旨归。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高丽时期极为兴盛,对李奎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佛教禅宗。在李奎报的散文中,蕴涵着丰富的禅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1)一些作品直接阐述禅理、禅意;(2)一些作品间接地表露出禅意、禅境;(3)在艺术手法方面,比喻和典故的大量运用,体现出李奎报对禅学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3.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原生态的舞蹈样式广泛传承于各个民族之中。本文以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6个主体民族的民间舞蹈为审美对象,归纳出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性、民族性、民俗性和宗教性特征,并对它们独具魅力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讨论了实质蕴涵的真实涵义,它与条件句、推论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实质蕴涵与逻辑蕴涵之间的关系和误解,探讨了逻辑的性质及与科学推理的关系,从丽为实质蕴涵及其由其产生的所谓怪论并不怪作出了合理的辨护。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给师生们演讲时,赋诗寄语学子:"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廖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温总理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其诗意义深远、富含哲理、启迪人生,蕴涵了对真理追求永无止境的求索精神.  相似文献   
6.
几乎所有人都将尼采哲学视为非理性哲学的典范.然而,从尼采"超人"理想中可以看出,尼采哲学实际上是"非理性主义"外衣下的理性哲学,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演绎理性".尼采只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发现并弥补了传统理性无法照应的理性盲区,是以一种与传统理性决裂的方式做理性追求.尼采哲学蕴涵的独特理性价值表明,其仍没有远离理性主义的传统大道.  相似文献   
7.
古代散文人文蕴涵丰富,探索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素养,强化并丰富它的现实意义,为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文化底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语义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蕴含是逻辑的蕴涵理论应用于现代语言学所产生的结果 ,它的作用在于分析自然语句的语义及其相互关系。语义蕴含、隐涵和蕴涵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语义蕴涵更多地依据义素分析 ,它属于语义学 ;隐涵的分析主要依赖于语境和合作原则 ,因而属于语用学 ;蕴涵作为逻辑概念 ,主要是指实质蕴涵 ,它仅仅反映命题之间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相似文献   
9.
老舍创作的哲理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创作具有长远思想魅力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内涵。他在创作中很早就有对哲理性的自觉追求,并在理论上认识到文艺作品应具有哲理性,而且要用艺术特有的形式和手段去表现。而深入观察人生和自然乃是领悟以至表现哲理的前提,因而他的许多重要作品体现了这一追求。老舍作品对“人性恶”有其独特的认识与反映,并为之深感切肤之痛而心怀忧虑;他在创作中撩开人的情欲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人生性欲描写给以应有的重视和定位;老舍作品中隐含着怀旧情结,寄托着他对传统优秀文化和道德的留恋与价值思索。其作品把握了反映中国社会本质和规律性的现象,从而引发后人产生广泛联想,具有新鲜而深远的启迪作用,堪称现当代文学中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