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7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2篇 |
劳动科学 | 17篇 |
民族学 | 117篇 |
人才学 | 15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463篇 |
理论方法论 | 86篇 |
综合类 | 898篇 |
社会学 | 90篇 |
统计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30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07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古史发展的转型时期,考古学的发展使这个时期的史料较之以往大为丰富,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传世文献与出土史料的矛盾问题,如经常普遍赐爵与简牍中大量编户民无爵的矛盾,王杖制与简牍中大批七十岁以上老人无杖的矛盾,土地私有为主导与简牍中国家大量赐田、假田的矛盾等.本文指出秦汉时期编户民与吏民的关系与差别,主张只有吏民才与爵位有关;依据简牍新史料主张秦汉时期土地国有占支配地位,土地买卖其实不过是占有权和使用权的交易.本文探讨了导致秦汉编户民具有皇权思想的原因,主张这才是皇权主义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42.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3.
44.
45.
滕福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46.
王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3):40-4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省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脱胎于河南方言,并吸收了普通话特点的方言——(本文称之为)关中地区的河南方言,这种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普通话的人称代词相比,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本文着重探讨了其人称代词的各种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黄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在现代文学史上,1943年曾被称为“徐言于年”。徐言于小说的意义在于他以“俗本”的故事为凭借,以“雅本”的生命哲学思考为寄寓,最终所指是青年知识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自我价值的找寻和肯认。从他的小说可以寻绎那个时代知识者的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9.
项名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6-91
主位推进模式在篇章的生产和理解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英汉科技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上的共性与个性,探讨于建平提出的科技语篇中五种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科技翻译过程中的重构。 相似文献
50.
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我国"半城镇化"的最根本因素。土地城镇化先行,许多失地农民被迫上楼、进城务工,但是政府关于农民进城后生活的各种配套政策却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后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无论是农民自己还是城镇市民,都把进城农民当作了"过客",而非城镇的"主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进城后的生存能力,并且要发展以农民为本、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农村文化,使农民进城后在生活上、心理上更易融入城镇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分治体制,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