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9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311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从先羌燧火到目脑纵歌——上古鸟图腾崇拜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古文献资料和民族志向世人证明,古老的羌人曾经以鸟作为其部落的图腾和供奉的神灵。文章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2.
楚君称熊氏实与其祖祝融始封新郑有熊氏之地相关。新郑有熊氏作为地名,乃由黄帝有熊氏的图腾转变而来。黄帝有熊氏的图腾,曾在古代相当的地域内发生过影响;但以族氏接受下来并顽强传袭至战国有两千年之久,实唯楚人一例,并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传统。进一步考明楚先祖祝融的身分职掌,对探索楚国笃信巫鬼的文化传统及楚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其意义所关至大。  相似文献   
173.
关于虎形器物,在三星堆遗址中曾有多件出土.在成都市青羊区金沙村遗址中亦出土多件虎形器炉,时间在晚商至西周,在晚于上述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巴蜀青铜器物中亦多有虎的形象出现.总之,在巴蜀地区早到殷商晚至近现代虎形器物或装饰一直盛行不衰.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虎的民族.这与他们的自然环境有关,也可说是他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4.
“大蛇花”是土家织锦传统纹样中一个较为独特的艺术形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它是土家族远古巴蛇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寄托了土家先民对蛇超乎人类生存与繁殖能力的钦佩与羡慕之情。传递出土家人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  相似文献   
175.
新石器时期,原始乐舞作为先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是当时所有精神活动生息发展的土壤。考察原始乐舞,对于考察原始人类文化艺术的本身,进而探寻人类艺术发展的本源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图腾乐舞、祭祀乐舞、劳动乐舞、战争乐舞、生息乐舞五个方面探究新石器时期原始乐舞的产生发展的土壤和过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战争等活动的密切关系,揭示人类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6.
华州面花艺术是秦东虎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活化石”;面花艺术的社会文化功能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交际功能、神人交通、崇尚强力与人性的自我肯定。  相似文献   
177.
本文通过对人类上古神话和原始习俗研究原始人类的生命意识及其生死观这项文化心理。原始人类将人的生命意识同化到自然变化的模式中,从而使其生命意识饱含超越的精神和恢宏的格调与厚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8.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本文对涂尔干在该 书中关于图腾的阐释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图腾崇拜的本原是对社会力量的膜拜,不是对动物的崇拜;它不但具有社 会整合的功能,还具有产生和发展逻辑思维的功能;图腾崇拜体系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9.
众多教育家和广大教师对公外英语教学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 ,各种教学法相继而生。但大多都成了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图腾 ,而作为教学模式却难以找出成功的先例。公外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是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以英语语法为切入点 ,统领听、说、读、写、译全部教学环节 ,真正作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