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95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89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74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4 毫秒
8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也日趋为企业所顾虑、为社会所关注.  相似文献   
82.
我还是顺真实说.减少虚假的表演,虚假的异口同声,虚假的表扬肯定,虚假的,包括表情. 减少消极时间,消极话语,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83.
假发票的盛行及蔓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财经工作秩序,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不利于税收征管,侵蚀税基,直接导致国家财税收入严重流失,还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破坏了社会风气,造成社会诚信的缺失,同时也为一些经济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本文通过分析假发票泛滥的原因,总结其危害性,最后提出了识别假发票的方法,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84.
论诉讼诈骗及其性质认定——与董玉庭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诈骗尽管妨害司法机关正常活动,具有妨害司法罪(包括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某些特征,但从“侵犯法院审判秩序”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是不妥的。因为行为人提起民事诉讼只是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才是目的。由于诉讼诈骗行为从本质上讲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和特征,所以从侵犯财产所有权角度分析才是正确的。现行《刑法》基本上能对所有诉讼诈骗行为进行评价,留给立法解决的问题只是进一步完善而已。  相似文献   
85.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追究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的相应对策建议,以期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带动了广告业的飞速发展,而大量虚假广告也乘虚而入,充斥市场,不仅欺骗和误导了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给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针对虚假广告这一新兴社会问题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对虚假广告问题的防范与治理.  相似文献   
87.
意识形态概念可追溯到培根的"假象说",经历了特拉西的"观念学"、马克思的"虚假意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等阶段。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可以理解这一理论的继承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88.
俞志勇  曹虹 《南方论刊》2004,(11):28-30,44
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被看作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最有效的法律手段,也是最后的救济手段,理应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中国具有"重公轻私"的法制传统和资本市场本身发展的不完善性及现阶段具有的体制性缺陷,使得这一问题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诸如红光实业、银广夏等股市大案的发生,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本文对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比较、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作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89.
网络谣言的实质内涵是“未经证实”,而非必然虚假。在此基础上,涉众型网络谣言其实同时具有言论表达的积极建构性与公共秩序的消极侵蚀性两种潜在效能。因此,在运用刑事手段治理涉众型网络谣言时,基本的规范逻辑在于维持社会保护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动态平衡,谨防过度化的刑事治理消解言论自由的应然空间。为了在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之间预留合理的缓冲空间,应当在形式解释论的指引下严格限制寻衅滋事罪的适用,并通过对“虚假信息”的二元限定、“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范围限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限缩来重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90.
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轶丹 《阴山学刊》2006,20(1):92-93
自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虚假经济的关系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究竟如何看待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虚假经济,对我国深化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