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91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单一句子层面上史学与文学指实与纪虚之别不足以抹煞二者在文本层面上叙述的同构性,因此,文史关系并不像通常所以为的那么直截、简单.不过,史学文本中文学性叙事方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史学认知合理性的颠覆,关键是对于虚构我们应当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作为非实践指向的学科,真实性本身对于史学来说亦未必具有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的意义,在此,理解的创造性与深刻性也许是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72.
舞蹈是一种形式性很强,讲究意境的艺术,通过直观可感的、极具审美价值的动态人体来传情达意状物抒情。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编导和演员共同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和由此引发的观众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美是舞蹈的灵魂,只有虚实相间、情景交融的舞蹈作品,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73.
《左传》以叙事享誉,记人也很生动,成功运用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本身之间的映衬手法来刻画人物,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74.
古人在评注诗文时,将无明确意义的字词称为“语助”。“语助”入诗作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技巧,至迟在宋代已经被论诗者所关注。“语助”虽无实义,但通过分析具体诗例,可知其在诗歌中能够起到填充音节、延宕节奏、抑扬语气、丰富诗意层次等作用,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古人使用“语助”时还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类型的“语助”往往被安排在五言诗句中的特定位置,这与五言诗歌的节奏、结构特点密切相关。探讨“诗用语助”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75.
中国画相对于西画的一大特点是"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无中生有"、"以实衬虚"、"以虚显实"、"言外之意"、"离象而求"、"象外之象",于虚(空白无形)处造"形"。"虚实相生"的认识和运用,是中国画乃至东方艺术最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76.
<正>"四海内外,无如徽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也"。这是一代旅行家徐霞客观黄山后,发自肺腑的一席感慨之言。黄山也正上以它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体系,征服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促使他们为中华民族泱泱五干年的文明史,缔造了一幅幅灿若星河的文化长卷,他们艺存千古,为后学者仰慕推崇,如明清大家冯远、石涛、梅清等。近代有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亚明等无不以黄山为师,寄情于期,造化自我。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为根本,探究审美的产生,阐释“虚实关系”,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发及意境之关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78.
小律是一种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诗体,产生于六朝,但作品后世不传.现存的"小律"最早见于盛唐,兴于中唐,当时主要指绝句,是由律诗减句而来,也有的是古诗律化的结果.宋代至明代,"小律"指的是四韵律诗,到胡震亨时才明确为三韵律诗.历来创作三韵律诗的诗人不少,但是有意识自觉创作并标举之为"小律",则是在明、清时期,到康熙时期达到高峰.小律内容丰富,最多的题材是咏物与咏人,艺术手法上则以虚实相间、情景相生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9.
试探“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及园林、雕塑等艺术都很注重"空白"的妙用.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试探寻"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展现其发展脉络,力图为.空白"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义做一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80.
分析了虚实相生这一美学原则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指出各类艺术美的真谛正在于:讲究虚实之理,追求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使人能够产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及"咫尺见千里之势"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