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4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487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诗经刈、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奉为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王夫之则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予以高度评价,影响深远。其实,王夫之所论,只说对了“以乐景写哀”,而对“以哀景写乐”的评价,则未免有失《诗经》作者之本意。如果说,“杨柳依依’’堪称“以乐景写哀”,具有反衬作用的话,那么,“雨雪霏霏”则是“以哀景写悲”,具有正衬的效果。正反两衬,同抒哀愁,凄恻感人,意境优美,方法灵活,正见功力。  相似文献   
173.
174.
175.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大凡艺术创作,都要讲求虚实关系的处理.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空间的处理、园林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虚"可以说就是"无"、"空",或者说就是空间、虚景、联想;"实"也可以说就是"有",或者说就是形象、景物.在中国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为虚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高潮.  相似文献   
176.
我的画有一个主题,我称之为虚境。这一主题延续了很多年,贯穿了我的很多不同形式的绘画实践,可以说是在用画说事。对于我的画,我想从以下四点简单来谈一谈。一、关于虚境虚境是本人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观。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环境条件的外在世界中,并与社会关系、环境条件构  相似文献   
177.
李辉 《阴山学刊》2012,(3):33-37
宋代镇江怀古词不乏名作。北宋润州词多写与私人生活相关的镇江,虽怀古情绪滋生,但词人情怀依旧停留在离情别绪上。南宋镇江怀古词的主题发生了明显变化。因山河破碎,词人常登临多景楼北望中原,借古论今,抒发对国运身世的感怀,但不同时期词人的情绪有着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78.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涉及相关的四个问题 :其一 ,何为虚静 ;其二 ,为何要虚静 ;其三 ,如何进入虚静 ;其四 ,虚静有何功效。虚静说本是老庄、禅宗参禅悟道之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不二法门。因此 ,古典美学的虚静说与老、庄、禅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9.
"虚静"、"神思"和"妙悟"范畴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虚静"论对"神思"论和"妙悟"论有重大影响;而"神思"和"妙悟"的心理活动都以"虚静"的审美心境为其前提条件,是后者的补充和延伸.它们由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向具体文艺欣赏与创作过渡并相互交汇衍变,使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活动充满直觉性、偶然性、不可言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0.
汉语词汇传承至中世的日本后,许多词汇的内涵和用例都发生了不同于母体国的变异。如日僧策彦周良所撰的日记《初渡集》中“东坡”、“丁丁”、“庐陵”、“烟景”、“一指”及“买臣”等词语虽皆源自中国,但已明显有别于我国同时期的用法,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新思想、新文化输入之结果;二是某些词汇一旦离开母体,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易被摒弃或替换,常会通过表象或直觉赋以新意而作他用,这也正是域外汉语词汇的一种异于母体的传承与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