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篇
综合类   127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许慎从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二分法吸取哲学观和方法论,从前代学者关于语言的论述尤其是对虚词的解说中吸收语言理论和词语考察方法,在<说文解字>里从理论上对虚词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表述、从实践上用文字排列顺序来进行区分,成为我国第一个明确划分虚词和实词的语言学家.  相似文献   
92.
词汇是语言的符号,词汇的选择是由作者的知识体系、价值观以及观照世界的方式决定的.穆旦诗歌的词汇有三个特点:一是大量采用非传统诗意的新生词汇创造现代诗意,二是身体词汇的大量使用,三是赋予传统词汇独特内涵.穆旦诗歌词汇充分体现了现代诗人感知世界、感受生命的现代意识与审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3.
94.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5.
由于语法具有不充分性,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又应侧重语法的交际.功能,因此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词汇——语法教学模式,让语法与语词、语法与语境紧密结合,使语法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古汉语中的实词虚化现象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部分虚词是由实词转化来的。转化方式 :有的因为虚词和某实词读音相近 ,由实词假借而来 ,有的是由实词虚化逐渐演化来的。实词虚化不同于假借 ,它要求实词的词义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抽象性 ,实词虚化后 ,它本来的词义呈现出三种状态 :一是实词用法渐渐消失 ;二是其基本意义还在 ,但不能单独成词 ;三是实词用法仍然保留 ,成为词类的一种兼格现象  相似文献   
97.
虚词well多用在口语中 ,使用灵活 ,译法多样。舞台语言就是典型的口语语言。本文就美国独幕剧《美国之梦》为例 ,剖析well的种种用法及在不同场合下well的不同的中译法。well究竟该怎样翻译 ,这要依当时的语境及说话人的文化、社会地位等背景而定  相似文献   
98.
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完句的成分或手段有很多,从句子内部来说,有一些词类和句子成分,主要是虚词和修饰语成分;从句子外部来说,主要是各种语调和上下文语境、情境等。前者我们可以称为显性的完句成分,后者则可称为隐性的完句手段。这两种方式经常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99.
在阿拉伯语语法学习中,有一些语法现象是必须掌握和能够熟练运用的,语法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我们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掌握这门语言的语法,同时语法也是一门语言的架构,通过语法才能把每个单词串联成一句话,阿拉伯语中正偏组合和形容词词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我们应该精通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0.
道教发展到六朝时代,开始运用一种特殊表达样式——步虚词来作为宣教的重要辅助工具。步虚词具有极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它的出现开创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学创作;同时,这种样式又深刻影响后来的文人创作,包括南朝的庾信,唐代的韦渠牟、顾况等许多诗人借此来言志抒怀。文人步虚词在模拟道教步虚词关于仙趣和宗教功能的抒写中,一步一步地把它转移到借题发挥、抒情言志的中心上来,从而拓展了步虚词的表现领域和情感内涵,同时也使一些文人的创作倾向和风格体现出某些变化和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