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民族学 | 17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31篇 |
理论方法论 | 16篇 |
综合类 | 226篇 |
社会学 | 29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周敦颐对《中庸》“诚”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诚”的思想来源主要是《中庸》。他依照《中庸》的模式,对诚做了深入的阐述,在儒学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深入千家万户,其伦理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人工智能伦理的伪命题倾向、符号漂移倾向与责任泛化倾向等凸显了当前人工智能伦理的价值表象之困境,主要原因是其人伦本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保护隐私,本质上是保护人工智能对象人的隐私;防止偏见歧视,本质上是防止人工智能当事人的偏见歧视;促进公平,本质上是促进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弱势人群的公平,等等。这都确证了人工智能伦理的人伦本质。因此,在实践中着眼于人,尤其是提升人工智能当事人的伦理认知、促进其伦理行为之改善、矫正其严重伦理错误等,方可实现人工智能伦理的人伦复归。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的人伦本质探析,在理论上对于揭示人工智能伦理的本质规律,推进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系统深化,在实践上对于强化人工智能当事人的责任担当、实现社会善治、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等,均具有必要的、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顺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Z2)
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具有不同的文化本源,西方文化注重实体、过程和技术层面,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出科学性;中国几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注重人本、血缘、伦理、情感和入世精神,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文性。本文试图从传统儒家泛血缘文化角度去解读中国居委会管理中的人文特点,从文化本源、组织特色、领导风格、调控方法、目标及实现方式等五个方面去阐释。试图通过对居委会工作中一些现象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居委会管理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孔、孟之间的郭店楚简儒家简提出"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由(外入者,义、礼、智)"的个体道德建构范式.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认为道德有两条建构路径的理论.郭店儒简立足于人,内以情感为"由中出者"的情感道德的建构依据,外以人伦为"由外入者"的理性道德的建构依据.这种基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人伦建构个体道德的范式,既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了群体生活的秩序需要,使个人生命在和谐的群体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郭店儒简确立了儒家个体道德建构范式,使儒家道德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从而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仰、践行、追求.郭店儒简个体道德建构论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政治身份的观念构建,可以通过与“民”相关的概念集群来考察。既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主要基于外来观念框架,只关注“国民/公民”作为政治身份构建的基本概念;而“天民”作为本土性的身份概念,更富有传统伦理层面的基础性意义,为晚清士人熟知却被后人所忽略。其实,在康有为对“大同至公”理念的论述中,“天民”与“国民/公民”只是同一身份观念的不同表述,天民观念以男女夫妇为逻辑起点,依照人伦秩序逐层展开“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讨论:“独立”运用于“人道”语境,并非论及个体理性,而是重申合乎公理的“人欲”;“平等”运用于“人伦”语境,并非讨论自然权利,而是抹平等级差异的家国天下关系重构,由此呈现的逻辑顺位是,“民”首先是道德主体,其次才是政治主体。以康有为的“天民”论述为中心,回到晚清政治反思与伦理重塑的问题域,发见近代政治身份观念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基础,及其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自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6.
周初国家形态原也与夏、商两代相似,即以血缘族团为单位进行管理。“武庚之乱”引起了周族统治者对这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反思,从而采取了新的政治改革。其具体措施有二:一方面将殷族及其联盟集团瓦解分散到各地,以摧毁其族群的集团力量,是为“迁徙殷族遗民”政策;另一方面,又将周民族的血缘关系尽量放大,然后分散到各地,使普天之下都能流动周族的血脉,是为“同姓同宗分封”政策。这两项措施的结果便是封国内出现了地缘管理,而这种地缘管理又被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同宗血缘管理之下。这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又一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7.
8.
张伟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5,(3)
曾国藩对青年蔡和森之所以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曾国藩不仅是“湖南自郡县以来”,出现的第一位威震朝野.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有很深学术造诣的文人学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曾氏在治学、修身上许多言行都为蔡和森所效法。至于在血缘、地域、师承等方面蔡和森接受曾氏的影响自有其特殊的机缘,但这只能是一种“触媒”,而真正的原因还是蔡和森本人出自内心的崇拜:“三年以来,每觉胡林翼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 相似文献
9.
王志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1-5
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然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和谐理念.从文化形态看,中国传统的集团文化表现出重道德秩序的"人伦型和谐"理念,西方传统的经济文化则是重效率合理性的"知识型和谐"理念.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集团经济文化形态,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多文化交融的"开放融合型和谐". 相似文献
10.
陈鹤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1-45
中国传统文化重宗法人伦 ,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 ,这是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在。在向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过渡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革新重宗法人伦而轻个体自由的传统文化 ,而重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学为这种革新正可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种借鉴的必要性与巨大意义。 2 1世纪的中国仍要反封建 ,仍要继续文化革新 ,仍可从西方文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