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30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45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84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001篇
社会学   256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72.
荀子以其对于心、性等概念的独特理解为基础,提出了人性本恶的理论,在先秦哲学关于人性的讨论中独树一帜.尽管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即"化性起伪",则可以实现"涂人皆可以为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整个学风,其对“心”的阐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阳明所言之心,体万物而不移,妙运生生而不穷,即性即理,而为人一身之主宰.心物关系中的心应该在这种含义下理解.王阳明用“意之所在”与“明觉之感应”方式来训释“物”,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把“物”放在了心的映照之下.最后,可以看到王阳明学说中的“心”、“物”是以互相彰显的方式存在的,而这个桥梁就是“感通”.心物在互相彰显下存在,二者紧紧不离,既无离心之物,也无离物之心.  相似文献   
74.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唐君毅先生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文中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比察<乐记>与孟子之心异,以略见二者思想之异.  相似文献   
75.
程光湖 《劳动世界》2016,(12):54-54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准则》和《条例》),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党员干部树起了道德“高线”,划清了纪律“底线”,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委书记既是地方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落实两项法规的“第一带头人”,必须在遵规守纪上走在前列,带头学好两项法规,当好遵守两项法规的表率;必须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狠抓两项法规贯彻落实,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起来、立起来、严起来,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纪委书记是具体责任人更应该带头学好两个法规,准确把握法规内涵,真正履行好监督责任。“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应该三管齐下,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知行合一,切实抓好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6.
王阳明的“心即理”有两层含义:“心外无理”和“心之本体即理”,由此确立了人的本体地位,把物带入敞开状态。存在的澄明即心之本体的呈现,即“知行合一”。“心外无理”确定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性质,把“知行合一”与常识所谓的知与行的一致区分开来;而“心之本体”的呈现也正是“知行本体”的呈现。阳明哲学在以“心外无理”为基础展开的本体追问中,“知行合一”是存在的澄明境地,知和行在本体上是一体的,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解读“诗史”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杜诗学的研究者们在对“诗史”的阐释中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将“诗史”等同于史籍、史料;其二,认定“诗史”乃是自觉服务于政治教化的样板。本文旨在辨析此两种误解,揭橥诗史精神的实质,进而探察并阐述诗史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既不能仅仅把诗史等同于史料,也不能把诗史视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所谓“诗史”乃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出的具有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第一等真诗”。当今诗坛所缺乏的正是此一“诗史”精神。时代固然需要个人化的独语性的小诗,然而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与核心文化价值相系的大诗。一个拒绝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的诗坛毕竟是贫乏而病态的诗坛  相似文献   
78.
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 ,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 ,在孟子看来对于心不在于去认知 ,而在于将自己的内心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可以体认本心而知天。张载第一次在心性本体论上 ,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心统性情 ,把“情”这一概念置入心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命题 ,提出性为体情为用 ,并在性情之上 ,加上了一个统领主宰 ,即心 ,将孟子的心性之心转换成主体性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79.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是关系到祖国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也是全党、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 ,按照态度形成与转变规律的要求 ,进行科学的灌输 ,加强道德实践 ,注重良心中“三心”的培育 ,才能真正强化和保证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0.
“身体”是物质和意义多重复合的产物,是政治和权力博弈的场域,“身体主权”的归属是现代性确立与否的一个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支持身心分离的特点,是造成身心冲突和心脑冲突的渊源,并发展出权力者以礼乐刑政来解决冲突的制度设计和应对策略,使现代意义上的个体难以确立。身体政治的文化溯源意欲说明,“立人”的根本在于“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