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30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45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84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001篇
社会学   256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友广 《文史哲》2012,(3):72-80
儒家性论思想在先秦经历了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的模式。"心"字于西周时期很少与其他身体器官并举连言,其道德性亦不明显;春秋时期,心的意涵得到丰富与拓展,逐步向标志主体性特性的哲学范畴演进。"性"字于先秦主要经历了从生到"眚"的演进,金文"眚"字既具有甲文"生"字状物、摹物之特点,又因其向"性"字的过渡而具有了"心"生"形体结合的某些特点。在郭店简阶段,尽管心、性皆为内在之物,而且用法也较为含混,但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了心重于性、心性渐为合一的思想趋势;在孟子阶段,由于其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路,使心、性范畴得以真正被联结了起来,从而让心性合一模式在此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92.
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明清拟话本小说中有很多命相故事具有丰富的理学意蕴.这些命相故事肯定命定论,但更肯定并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命相叙事并不是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揭示命相与心相的关系,肯定心相的作用,艺术地表现了小说家对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思考以及对“致良知”的探究,是对理学的形象诠释.  相似文献   
93.
宋明以来文人对诗歌进行的主观性评点和鉴赏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大景观。其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对诗人"心所同然"的知音式共赏,还表现为"各有会心"的个体性解读。究其原因,除了以"言不尽意"、"诗无达诂"和"六经注我"为代表的诗学阐释传统,还包括宋明理学、心学背景下,由"尚意"到"尚味"诗学精神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反诠释"倾向。其后,在清代学者毁誉参半的评价体系下,古代诗歌的阐释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94.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载哲学中,心具有客观存在与主观活动、体和用这样的心性两重的辨证结构。张载的大心,就是"复其性"、"复其初"的"心"回复为"性"和"气"的方法,此乃一切工夫的核心。在张载看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正是通过大心实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9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一个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实践问题,又是一个具有深刻创新内涵的重大理论问题,理所当然成为学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当前为数众多的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6.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唐君毅先生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文中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比察<乐记>与孟子之心异,以略见二者思想之异.  相似文献   
97.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 ,似乎是女性美的光彩将男性遮蔽了 ,以至于男性角色常常被视为一个陪衬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似乎川端康成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在谈到《雪国》中的岛村时他说 :“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 ,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 :“菊治象一个空洞 ,作品中其他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 ,甚至可以说 ,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然而 ,当我们按照性别把他的人物分成男女两个系列 ,来探悉他们 (她们 )在小说叙述中各自的位置、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时便…  相似文献   
98.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
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 ,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 ,在孟子看来对于心不在于去认知 ,而在于将自己的内心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可以体认本心而知天。张载第一次在心性本体论上 ,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心统性情 ,把“情”这一概念置入心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命题 ,提出性为体情为用 ,并在性情之上 ,加上了一个统领主宰 ,即心 ,将孟子的心性之心转换成主体性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0.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诸方面习惯的养成和进步,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能否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条件,还有就是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