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黄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徐志摩的散文具有浓郁的绅士气息,这不仅表现在其散文的思想倾向与精神特征上,即颂扬“爱”、崇尚贵族式的自由、膜拜自然、主张渐进革命,还表现在他的艺术趣味与文体风格上:“跑野马”、以“活泼无碍的心灵境界”感受美、注重抒情与冥想、力求风趣幽默 相似文献
22.
林李楠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4):16-19
科举考试制度是维护英才统治的典型文化。特别是唐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明显的社会选拔与分层功能,并与传统社会“官-绅-民”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探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3.
陆平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6-94
明清之际,中国绅士的条件和地位得以逐步地固定下来,随之,在政治体制中也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绅衿支配。随着幕友阶层队伍的扩大和游幕制度化,在清代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一个轮廓较清晰的官僚、幕友、胥吏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牵制的三维体系。在“异族”统治下,这种隐性的绅衿支配体系虽然伴随着许多弊害,但在使中国封建社会保持相对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新发现的<新说西游记>作者张书绅故居位于山西汾阳西官村,西官村周边流传有张书绅的许多传说,<张氏家谱>、<汾州府志>、<汾阳县志>等也有张书绅的生平记载,张书绅的生平事迹并非无考不详.这些发现,对我们搞清张书绅写作<新说西游记>时的思想动机,有着极大帮助,庶可进一步推动<西游记>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5.
王明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5)
鸦片战争期间的地方军事化动员,不过是蹈袭历代团练的旧谱;而战争结束后关于沿海地方军事化的议论,更说明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促使朝野上下深刻反思战败的制度性原因.三元里抗英斗争唤醒了民间反抗的传统,体现了绅士的居间联络功能.社学运动和反入城斗争充分体现了民间绅士对保家卫国责任的诉求,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绅士权利的伸张.战争前后零星的群众自发反英斗争虽然不是这一时期社会运动的主流,但其原始的冲动和激烈的力量,却在近代中国群众性斗争中不断重现. 相似文献
26.
汪春劼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69-72
北洋时期无锡的绅权得以扩张,地方精英们借助自治组织与商会等公法团体掌管了地方管理大权,成为社会权力群体.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的管治模式巳由传统的政府为主、绅士为辅,变为绅商为主、政府为辅.绅权的扩张给了地方精英们更大的施政平台,但也给全国政权的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北洋时期始终未能解决政权、绅权与民权的平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7.
高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清末“新政”以来,国家开始在乡村大规模推广新式教育.为了满足新式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国家对地方教育的控制,国家开始陆续在地方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由于其后发、外生的特征,作为“国家政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扩张预示着一种与18世纪欧洲不同的道路.随着劝学所的出现,各州县出现了一个劝学绅董群体,他们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获得了办理地方学务的权力.但由于国家没有能力使其实现完全的官僚化或完全的自治,在“官绅通力合作”的办学模式下,这些劝学绅董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且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随着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急剧扩张,以及劝学绅董越来越把办理学务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乡村社会中的绅民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许多地方日益呈现出无序化状态. 相似文献
28.
民初的乡村组织与基层调解——以奉天省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以来,随着国家权力深入乡村,新型的基层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话语对调解这一高度自治性和民间性的纠纷解决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奉天省的区村长民事案件评议制度表明,随着基层乡村组织进一步被国家权力所渗透,调解组织自身结构发生变化,在组织形态上,呈现一种组织化、制度化和官僚化的趋势.但这种"非民间化"趋势并不必然意味着在调解方法和程序上完全体现出国家的意志.奉天省的经验显示,在习惯和法律有冲突时,调解者更常常站在习惯的一方.而对国家法律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组织形态上的"非民间化"趋势跟调解方法和程序上的"民间化"特性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民初基层组织在政权化的过程中所保留的绅权属性. 相似文献
29.
余进东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4
民国以前,"绅"多与"士"结合,指称拥有权势的士大夫阶层,代表一种政治特权和社会荣耀。民国以来,"绅"多与"劣"、"豪"结合,指称与人民对立的"反动"阶层,"劣绅"、"豪绅"由此成为反革命的代名词。在短短几十年间,"绅"从社会荣耀变成"反革命",以至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