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85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9 毫秒
41.
在英语中,被动意义除了最常用的“be+V—ed”结构之外,有时也可以采用主动形式来表示,只不过句子的语义功能则由原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变为强调人或事物处于某种静止状态之中。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些主动形式的语法结构及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2.
对《醒世恒言》中的被动句式进行分类统计,从用量及结构等方面探讨“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和“为……所”式这些上古汉语传统模式的衰微、“被”字式在近代汉语中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教”字式、“与”字式、“吃”字式这些近代汉语才产生的被动式的特点,从而阐述被动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43.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语文学科是实用性和人文性最强的学科。学生是构成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但目前的教学现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却常  相似文献   
44.
过渡语僵化现象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引进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意义的探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对过渡语僵化现象的关注也只是近几年的事。过渡语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通过对过渡语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广大外语教师积极采取措施来防止和消除僵化现象的发生,促进更多的学习者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加速向目的语过渡。  相似文献   
45.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思品课教学中,传统的课堂,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这些现象仍影响了思品课的教学质量.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思品课成为一种简单的"告诉",机械和容纳知识的容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思品教学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6.
大学本科学生在帮助教师进行实际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能得到培养,在短期内学到了大量实用的新知识,而且对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也是难以忘记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和掌握知识的速度快,全面,并且印象也深刻。  相似文献   
47.
陈迪 《职业》2011,(15):102-102
一、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48.
英语中一般用动词的被动态表示被动意义,但是二者并非绝对的对应关系。本文着重阐述英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和及物动词的主动形式在非限定分句中表示被动意义的条件和特征,同时比较了某些主、被动结构的意义差别。  相似文献   
49.
分析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过渡语僵化现象的分类及原因,并阐述过渡语僵化研究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0.
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向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