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203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71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但丘铭文》 是近几十年来以色列古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为人们研究早期亚兰国家 的扩张以及大马士革与以色列的争端提供了史料。 《但丘铭文》 广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是文中的 “ bytdwd” (大卫家) 及其与古代以色列早期历史的密切关联。 围绕 “大卫家” 与圣经历史叙述可信性的关系, 以色列 古史学者中的 “极大主义者” 和 “极小主义者” 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其中, 有些论争已经超出了学术 范畴。 部分西方学者的政治立场、 个人信仰乃至利益纠葛已经影响了铁器时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与考古领 域的定位、 功能及规范。 因此, 《但丘铭文》 也为人们展示了 “以色列古史” 背后丰富的现实面向。  相似文献   
632.
西周时期王畿地区诸个城邑经常成为宗族聚居的中心地点。不论是出土铭文材料还是考古遗址均显示,在西周中晚期,围绕西周几座重要的都城形成了一批带有鲜明城市特征的宗族聚居区,如“奠(郑)”“丰”和名为“周”的岐邑都是西周时期容纳多个宗族聚居的重要城址。这种城市中的宗族聚居现象通常与西周时期迁徙宗族分支前往服务王室的政治、行政需要有关,这批生活在城市中的宗族分支与大宗本家仍保持宗法层面的关系,却世代承担着王室分派的行政职守,甚至这些同居城市的分支宗族之间亦通过婚姻形成了一个贵族社会网络。引入城市空间的视角审视城市内的宗族交际,反映出西周时期的城市固然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及行政功能,城市也因为提供了宗族分支的居所而成为了宗族社会重要的生活及社交空间。  相似文献   
633.
古文献的释读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语法问题更难突破。系统体例和语义框架在这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孟簋自出土以来,学界研究成果丰硕,但在一些语法问题上我们觉得仍有补充或强调的必要。尤其是其中的一句铭文"朕文考眔毛公遣仲征无需",其"眔"的词性和"毛公遣仲"的结构问题,目前学界的意见分歧仍较大。从铭文系统内部的人名体例、"征伐"语义框架、"眔"在甲金文中的系统体例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以上问题进行考察,可以看到"眔"应为介词,"毛公遣仲"表示一个人,应为同位结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34.
635.
颂体是中国古代文体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其发展演变源远流长。关于颂体文学的源头,刘勰认为是《诗经》中的“三颂”。事实上,西周颂赞性铭文才是颂体的早期形态,分非独立成篇和独立成篇两种结构类型。前者文本特征是以食器为主对在世之人的被动性颂赞,后者则是主动对祖先进行的非模式化颂赞。西周颂赞性铭文有两种生成方式,以记事为主的铭文是史官对相关事件要素的记录及第三人称的润色,以记言为主的铭文则可能是预先写好的发言稿。作为颂赞性文本早期发展的重要一环,独立成篇类颂赞性铭文与《诗经》“周颂”关系密切,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予以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演变出后世的颂体文学。  相似文献   
636.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徼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该不是巧合.通过考察分析所有的()器铭文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铭文.此"周"氏族当属妊姓氏族.  相似文献   
637.
韩伟 《江淮论坛》2023,(1):164-170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理性时代的开端,其重要肌质是礼和乐,基本发展动力是礼与乐的张力互动。周民族的祖先信仰以及由之形成的人鬼崇拜和农耕情结,构成了基本族性,它为礼、乐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周礼“损益”殷礼而来,其实质不在于礼仪、礼器、礼制、礼义的革新,而在于理性精神对商代的非理性传统的改良。周乐德性内涵的确立动摇了长久的巫性传统,以乐器、乐官、乐舞为内容的雅乐制度构成了理性精神的现实保障。周代理性精神至少表现为以祖先崇拜为标志的人鬼信仰、以秩序性为征象的社会管理、以德性和谐为目标的人性追求。  相似文献   
638.
63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