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2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8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604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罗评 《老友》2012,(3):21-21
歌声飘荡,舞姿弄巧,鼓乐琴声飞泻。诗词书画摄春秋,便胜却年轻潇洒。怡然取乐,心情愉悦,不论风雨冬夏。夕阳异彩雅悠悠,又岂在黄昏西下。  相似文献   
72.
唐代,佛教已进入鼎盛发展阶段,高僧玄奘所著录的《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大唐》)广为流传,其中所记载的异域的奇异故事亦随之传播于民间。而当时小说创作中有大量题材取材于民间,两者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大唐》中梳理出部分题材,以大量实证材料证明《大唐》对当时"征奇话异"的小说创作产生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73.
<乐记>的作者认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要有"文采节奏",即美的形式,才能谓之"音".能陶冶性情,引入向美的"德音"才能称为"乐".时至今日,这些看法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从王维诗语言天然而工 ,诗画乐交融合一 ,动静结合 ,诗中充满空朦旷寂而又灵动至致的禅宗美学风格 ,善于继承和突破前代这五方面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以《穆天子传》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了西周穆王在三千年前远征西域的史实,肯定了周穆王为开通西域的第一人及其历史功绩,从而否定了张骞凿空西域的传统说法。文中对《穆天子传》一书的出土与整理经过,成书年代与作者,内容与性质,以及文献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76.
宋代乐制的更革,带来宫廷伎乐及演剧活动的频盛,民间伎艺及杂戏杂剧不断输入宫廷。考察宋代制乐设官、正乐禁戏的过程,可以看出,宋代宫廷乐制的更革与官方用乐的种种规制,虽然对两宋戏剧撰演合一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中有抑制和束缚,也有推助和促动,需要仔细分辨;而教坊的立废、钧容直的蠲省,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杂剧演出在宫廷与民间的互动,从而推动了宋代戏剧史民间化、俗谐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7.
走进喀什     
喀什噶尔今称喀什,古称疏勒,是汉代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于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大月氏返回经过时,这里就是一座较大的有市列的商业化城市了。公元前60年,疏勒归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其都城就在今天的喀什市。此后不久,由于东汉政权决策失误,疏勒成了北匈奴的属国。公元73年,汉明帝派奉车都尉窦固率军西征,投笔从戎的班超随军到了西域。  相似文献   
78.
总会想起     
张骞是西汉外交家、探险家、旅行家。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使西域的人。西汉前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南下侵扰掠夺。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武帝决心解除匈奴多年来对汉朝的威胁,积极进行军事反击的准备工作。当时西域有三十六个小国,其中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西汉初年,匈奴征服了西域诸国,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剥削,并把西域作为向西汉进攻的据点和经济后盾。  相似文献   
79.
帝国夕阳     
王族 《阅读与作文》2009,(12):48-52
西域三十六国,几乎都暗应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句老话。它们都一一在历史舞台倏然出现,又倏然消失。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些惊异和感叹。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