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策现象";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其强大之势不可逆转。"大国有"战略更多地被人们理解为"国进民退"的继续从而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争议的热点,显示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反垄断与去行政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62.
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外出打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组织山区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既能让山区农民脱贫,又能解决山区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463.
谢持的政治主张,一开始就遭致各方面的压力和曲解,后被简单地划分为国民党内左右翼的分野和权力对抗。其实,谢持起草的反对苏俄操纵中国的国民党上海二大《宣言》及其“西山会议派”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主流观点。后人简单地以“清共”和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主张来取代、否定谢持等人的政治主张,是不公允的,而且也掩盖了事实真相。谢持真正抵制与反对的,是马林、鲍罗廷等人推行的激化矛盾和充满危机的所谓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合作”。  相似文献   
464.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史上对这一理论所做的哲学阐释的尝试,值得我们加以回顾。"新马克思阅读"在思想史上首次将这一问题提出并体系化,他们阐述了价值形式背后蕴含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并将这一辩证法解释为二重化的运动过程。通过对价值形式辩证法的重建,"新马克思阅读"为批判理论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理论之上完成了与康德相一致的跨越性的思维结构转变,这具体展现在他同时超越李嘉图和贝利,在价值形式上,完成了对生产和交换两个环节的结合。齐泽克则指出马克思通过价值形式发明了症候,从而揭露出了先验的范畴网络。这三种哲学阐释都着重强调马克思在价值形式之上完成的哲学方法论突破,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对价值形式问题的哲学阐释,应当成为我国当今《资本论》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465.
行龙 《河北学刊》2020,40(5):9-14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灾害史研究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发端已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灾害史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以灾为主体仍然是灾害史研究的主流。所谓灾害中的"灾"是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害"则是"灾"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这是一个完整的灾害过程。以灾为主体的灾害史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或淡化了以人为主体的灾害史内容和面相。呼应"灾害人文学"的旨趣,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有关记述为基础,从个体角度描述毒品、瘟疫这样的"日常之灾"与当事人的切身感受,可为中国灾害史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466.
3x+1问题即著名的角谷猜想[1],又称为冰雹猜想[2],至今未得到解决.本文试在考察一般的mX+d问题的背景下反观本猜想,主要结果为定理1与定理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