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34篇 |
免费 | 812篇 |
国内免费 | 26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22篇 |
劳动科学 | 128篇 |
民族学 | 1894篇 |
人才学 | 926篇 |
人口学 | 62篇 |
丛书文集 | 10370篇 |
理论方法论 | 2139篇 |
综合类 | 20297篇 |
社会学 | 3275篇 |
统计学 | 2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1篇 |
2023年 | 779篇 |
2022年 | 762篇 |
2021年 | 1002篇 |
2020年 | 923篇 |
2019年 | 895篇 |
2018年 | 402篇 |
2017年 | 688篇 |
2016年 | 890篇 |
2015年 | 1385篇 |
2014年 | 2654篇 |
2013年 | 2242篇 |
2012年 | 2683篇 |
2011年 | 2947篇 |
2010年 | 2728篇 |
2009年 | 2774篇 |
2008年 | 3543篇 |
2007年 | 2520篇 |
2006年 | 2096篇 |
2005年 | 1997篇 |
2004年 | 1668篇 |
2003年 | 1461篇 |
2002年 | 1302篇 |
2001年 | 1144篇 |
2000年 | 907篇 |
1999年 | 442篇 |
1998年 | 266篇 |
1997年 | 196篇 |
1996年 | 151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戏曲由娱乐消遣的"把戏"跃升为政治权力话语的主要负荷物,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值得深思的文学现象之一。酝酿于1940年代,推行于50、60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使传统戏曲的内容不再具有合法性,渐至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全面转换。60年代之后,戏曲舞台由传统戏曲、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逐渐演绎为京剧现代戏一枝独秀,并且成为政治符号的载体。 相似文献
72.
苏欣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4-79
华兹生是国外迄今为止翻译苏轼诗词最多的一位译者。按照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能够更准确地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华兹生的译诗选篇倾向于山水禅诗和乐观主义诗篇,反映了战后美国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译诗的预备规范。在操作规范方面,苏轼诗歌中的节奏、叠词和对仗等形式特点被折射译入英语的自由诗体中,产生了译文杂合的现象。在初始规范方面,华兹生在源语文化规范和目的语文化规范之间寻求平衡,使得苏轼诗词在异域文化中得到再生与融合,其译作是中美文化折射与融合的结果,对当下典籍英译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3.
曲枫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54-64
民族志类比法包括直接历史学方法与一般比较方法。前者是爱斯基摩考古学依赖程度较高的实用性方法,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对发现器物功能的推测与分析,进而重建经济模式;对纹饰和图像意义的探索;对史前社会组织的研究与重建。爱斯基摩考古学实践表明,直接历史学方法在复原器物功能、重建史前海猎经济模式、探索纹饰与图像意义、研究社会组织与形态等方面起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证明民族考古学方法在考古人类学实践中的有效性。然而,在民族志资料与考古学资料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陷阱也是民族考古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深厚底蕴,从近代文化发展,体现了只有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当代意识,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孝文化是家庭的稳定、巩固与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5.
马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44-4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云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云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重视对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将传统文化与节庆习俗结合起来、将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等,但也存在着创新不足且模式单一、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云浮乡村可借鉴以下几条解决路径: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运用“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全面统筹,合理规划,“政行企校”多方联动,以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76.
张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39-43
就热门影视产品国产古装偶像剧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传播情况进行解析。通过影像观察、文本阅读、比较研究发现,古偶剧在生产过程中,从题材内容的衍化、视听符号的外化,以及儒道释思想、传统价值体系、东方美学范式等隐性文化内涵方面都大量转化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入多维传播渠道后,对其表层符号的鉴赏激发出消费者对国学的兴趣;价值讨论、身份认同、辨析反思则构成了观众的深层文化探寻。古偶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及其资源向文化产业的高效转化探索了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77.
78.
79.
80.
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体行动的理论研究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尤其是劳资冲突的增多,集体行动的爆发频率不断提高。本文根据心理、理性、结构与文化的四维框架对西方集体行动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