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21.
一 有关观世音的名号,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中土,应该是见于后汉支曜译《成具光明定意经》:有明士名无秽王.次复名光景尊.次复名智如山弘.次复名大花净.次复名转根香.次复名月精曜.次复名光之英.次复名整不法. 相似文献
22.
观世音菩萨是娑婆世界中与众生最有缘的菩萨。佛在世时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众生若有疾苦,只要诚心默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位菩萨便会从声音中去寻找受苦受难的众生,以大慈大悲之心和无边的法力,助众生超脱疾苦、实现愿望,《妙法莲花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相似文献
23.
24.
25.
广州满族的先祖—满洲八旗官兵1500名自公元1756年到1767年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广州驻防,他们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的信仰文化,包括祭祀与祖先崇拜、对观世音菩萨和关帝、玉帝的崇拜以及其它信仰习俗。其年轻一代的信仰还处在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6.
大家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早期官瘾颇大,曾多次跑官、要官、闹官,搅得鸡犬不宁,天下大乱,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又被观世音收编当了和尚,才算彻底了却官瘾. 相似文献
27.
韩秉方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77-85
文章着重论述了从唐代"变文"到宋代"宝卷"的演化过程及"宝卷学"的前瞻性影响,并运用大量的文献史料和碑刻,阐明了传入中土的佛教观世音菩萨,是如何在中国人的信仰心理影响下,由原本产生于印度的男身菩萨,逐渐演变成在河南汝州香山寺出家的妙善三公主所修化,从而实现了观世音菩萨信仰中国化的过程.并且进一步地论证了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确实如该卷中所载是北宋杭州上天竺寺普明禅师在崇宁二年(1103)撰写完成,无庸置疑. 相似文献
28.
贝逸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9(1):15-17
普陀山供奉紫竹观音的历史,反映了道教与佛教的融合过程,同时对中韩两国间观音信仰及海洋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9.
陈洁诗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46-51
生态女性主义一词由法国学者迪邦娜(Franqoised’Eaubonne)在1974年所创,它结合了女性主义与生态运动的反思。生态女性主义虽然在西方已流行了30年,但是在华文世界中仍缺乏专著和较深入的讨论。电子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者哈乐葳(DonnaHaraway)提出以有机机械人(cyborg)作为未来女性主义的象征,女性主义者若需要启发的话,应该向前看,从科技和有机机械人的形象寻找启示,而非回到古老的属灵生态女性主义(SpiritualEcofeminism)。虽然两种女性主义看似大相径庭,但电子女性主义可以帮助生态女性主义走出自然/文化、人类/动物,甚至是男性/女性的二元思想。较哈乐葳的有机机械人和西方神话的女神,中国化的观世音更加适合作为生态女性主义的象征。从观世音出发可以发现,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转化生成与生态伦理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0.
储晓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
东汉时期,西王母是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她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化,其中救苦救难是最重要的内容.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崇拜被引入道教,成为道教神谱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救苦救难的功能渐被观世音菩萨所取代.究其原因,首先佛教以苦立教,注重解脱,道教则以生为乐,追求长生.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需要获得民众,而道教则有意去民间化.最后西王母信仰有复杂的仪式,而观世音信仰则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