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82.
教育场域中存在着惩罚与欺辱现象,前者是必要的,后者则应当杜绝。教育惩罚区别于欺辱等其他行为的几个特点在于:在行为目的上,教育惩罚具有鲜明的目的指向,体现为规训教化,旨在防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出现;在价值属性上,教育惩罚意味着对违规学生施以“有意义的痛苦”,而非仅仅是“有用的痛苦”;从实施过程看,教育惩罚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惩罚行为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是合理合法的,惩罚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从发生机制看,教育惩罚行为应当符合学校的正当程序,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83.
福柯的很多思想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的充满个性的思考,他的权力理论为人们厘清了微观权力的表达与影响,他的对于话语和规训进行了叙述。本文对于福柯的话语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对于刑释人员群体的生活境遇和自我认知的分析中。文章认为,话语与非话语实践之间存在着联系,现代权力是建立在作用于人的行为的,是无向的、交互的影响作用,这样就通过谱系学建立起了话语——权力的关系,这正是话语与非话语实践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指向刑释人员的话语权力完成了规训的功能,使得刑释人员的标签化身份得以形成并强化了其偏差性自我认知。最后,从话语权力的形成环境和功能发挥的常态化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话语权力重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84.
三线人在口述表达中呈现了苦与不苦的双重叙事,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存在着时代规训下的结构递进路径。三线人之苦,尤其在工作、生活与情感方面的痛点是时代之苦的个体化勾连。同时,在思想、身体、空间等方面的时代规训下,形成了国家与个人之间高度相互依附的情感关系与三线人“英雄式人物”的同质群像,使得三线人在使命归因的国家联结中实现了苦到不苦的认知递进。客观时代之苦下的主观个人不苦,既是那个时代规训的价值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迁后三线人今昔互动中人生重整的建构结果。  相似文献   
85.
刘军 《江海学刊》2013,(1):67-71
福柯将马克思的权力理论视为"经济还原论",并力图颠覆、解构传统的宏观统治权理论尤其是国家统治权理论。在此基础上,福柯提出微观权力学,探讨国家权力之外的现代微观权力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为反抗微观规训权力,福柯提出了生存美学策略。福柯的权力理论,在推进权力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若干方面的局限,并引发人们关于马克思和福柯权力理论关系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6.
工作倦怠成因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工作就是个体在特定的位置按照组织规范、扮演组织赋予的某种角色、以达到组织目标而换取酬劳的行为,所以个体所产生的工作倦怠与现代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和组织内部运作特征有直接的联系。分析工作倦怠成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组织运行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个体行为的特征。组织运作只有符合个体行为特征,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才能避免工作倦怠的产生,才能使个体在组织中寻求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7.
1920年代末茅盾在与太阳社、创造社诸君的革命文学论争中,既有所辩驳与坚持,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妥协和退让。在此过程中虽然从内心深处茅盾对论敌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但在论敌咄咄逼人、四面出击的强大攻势面前,茅盾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激进的革命文学意识形态的压抑性力量,开始有意无意间接受起革命文学思想的规训,并因着这力量的迫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文学观念进行"重塑",最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重新回归到左翼阵营之中。由此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对待"左联"时期诸多论争的态度上,也涉及到文学批评和《子夜》等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88.
后人文主义对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的解构和质疑,民主主义对于教育理想模式的建构,都指向教育的规训性与解放性这一本质特性的探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科学理论观照。社会主义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训性与解放性从根本上存在非对抗的社会政治基础,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契合和相互衔接的通道,在社会发展及人的本质和存在意义的全面展现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训与解放的双重特性获得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89.
福柯突破传统观点下的宏观权力学,探寻出微观权力的运作,把"规训和惩罚"看作是对人驯顺和控制的方式.高校中,教室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空间充斥着权力关系与规训措施,面对教室中存在的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等主要规训策略,高校学生运用显性与隐形的反抗方式进行博弈,带来师生关系的紧张.但教室空间中规训措施的到场并非只有负面意义,抛却功利主义能看到其中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90.
王雪  张盾 《东南学术》2021,(2):47-55
对资本权力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资本是一种规训劳动者主体性的力量,其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将劳动主体重塑为“经济上有用且政治上无害”的柔顺个体,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一规训机制具体实现为资本规训权力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同构.在时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对时间的侵蚀,以“工作日”“时间表”的形式占据人的生命活动,使时间成为吸纳和榨取人类精神劳动的媒介;在空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与空间的糅合,资本将触角从以工厂为代表的封闭空间扩展到以城市为代表的开放空间,以隐秘的剥削性开启了从肉体规训到精神物化的范式转换.资本与时间、空间的同构,使资本对人的规训发展为一种政治权力,结果使劳动主体丧失了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最后以产业后备军的形式成为资本权力宰制下的“赤裸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