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7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05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157篇
人才学   9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443篇
理论方法论   391篇
综合类   4612篇
社会学   570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749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521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55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03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地域气候、生活习性等不同因素造就了汉民族右衽、少数民族左衽的主要服饰特征。左右衽背后是一直以来的“华夷之辨”的正统论观念,历代也默认遵循着汉人右衽、少数民族左衽的认同规则。蒙元时期绘画作品开始出现汉人形象左右衽并存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同一经典母题画的衣襟改动。蒙元绘画中产生人物左右衽变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宋与辽、金对峙时民间服饰交流的前期铺垫;蒙元大一统环境加速服饰文化融合;蒙元绘画机制重立及迎合性献画风气。其本质是蒙元时期“华夷之辨”观念从“胡化”“汉化”到“涵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83.
诉的客观预备合并系不可并存且具有先后顺位之请求的合并。我国未确立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但实践中该种诉讼被广泛适用。法官错解主备位请求相斥性原理,悖离处分权主义,错用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理论审理案件,对当事人权益造成侵害。审视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历史演进历程,相斥性原理历经了“肯定—否定”的变迁过程。我国对相斥性原理不宜一概否定,而应采取肯定观点。在此基础上,须明确相斥性原理的立足点不在于诉讼请求不可并列之表象,而在于诉讼请求所依托法律关系状态异位性之实质。我国具备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实践基础,应当以相斥性为理论内核明确客观预备合并之诉的若干构成要素,以此构建本土化的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  相似文献   
84.
85.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的哲学,并指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理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此断言历史唯物主义已根本过时。作者正面应答了鲍德里亚的种种批评和挑战,通过科学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性,进而捍卫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86.
陈徽 《江淮论坛》2007,(2):117-121
孔子论仁,实乃指称人之全德也.然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作为“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对情感的洞察和重视不仅使孔子的仁学思想焕发出亲切活泼的精神并使其中各主要范畴之间的关联得以血肉丰满,而且,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实践特征也充分地展现出来.相应地,孔子的仁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7.
张舜徽于1945年提出用校雠学包举目录、板本、校勘,而否定目录学的意见。这是由他通人之学、反对狭隘、由博返约的学术风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88.
“不开宗派不为师”,是钱钟书和马一浮两位学术大师共同的学术态度,虽然具体缘由不尽相同,但都植根于中国古代“为己之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89.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两座大型商代晚期祭祀坑的发现以及蔚为大观的青铜雕像群的横空出世,不仅反映出古蜀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为我们探索古蜀国的社会文明形态、宗教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大立人像为研究对象,试论大立人像手势与《山海经》所载众巫“操蛇”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有祭祀先祖大禹的同时,兼顾“以祖配天”之意。  相似文献   
90.
《礼记·孔子闲居》篇中记载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以"无体之礼"为主。孔子讲的"无体之礼",其实是儒家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看法。孔子在晚年对礼容提出批评与扬弃,一些擅长礼容的儒家学者也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驳。战国时期子夏学派提出的"无体之礼",不但是儒家礼学思想从孔子、子夏过渡到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直至汉代礼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