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7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125篇
管理学   130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243篇
人才学   7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06篇
理论方法论   341篇
综合类   5264篇
社会学   442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313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599篇
  2013年   548篇
  2012年   572篇
  2011年   587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83篇
  2007年   505篇
  2006年   435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僧传》对当时及其后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历来的文学研究,都没有将其直接纳入研究的视野《高僧传》不仅好多真实的情节富于文学色彩,而且颇多真实的虚构,尽管“非有意为小说”却颇有小说丰神。后人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往往分为志人和志怪两大类别。一般而言,两者之间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也是符合当时小说实际的,但一篇之中,将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是比较少的。《高僧传》融两者于一体,在志人的过程中将志怪不自觉地融合其中,在小说史上,具有从实录走向虚构的过渡阶段的特殊意义。因此,《高僧传》不仅是后世高僧传记的楷模,而且也为唐传奇的创作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42.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圣经》文本的濡染,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等叙事模式。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摆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教诲传统模式,注重人的外部世界的观照与英雄叙事的传统模式;将对人的处境与出路的思考置予重要的位置,注重于人的内在心灵的袒露与展示、平民百姓人生的关注与描写,使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43.
《洪堡的礼物》的叙事模式是用主人公的心理时空结构故事,通过显示主人公的灵魂世界激活故事情节;小说文本故事里嵌着故事,时空交错,完成了作者设计的奇特的故事叙述。  相似文献   
44.
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45.
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长成>是一篇贴近现实而又给人强烈震撼的小说.本文评述作品对人物悲剧的揭示及对复杂人性的开掘,分析了小说对照鲜明的两种语境,并解析了作家所运用的多重视角及现代新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46.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时间观,进而探讨时间观对叙述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历史"在叙事中复活--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学叙述行为有其自在特征,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学对历史真实、文学真实、艺术假定、虚构限度等的特别强调。论文主要从作家叙事理念入手,探讨80年代小说叙事变革以来,当代历史小说叙述形态的变化,以及历史文学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叙述范型的。  相似文献   
48.
本文意在重构茅盾小说的叙事范式 :一个由社会情状与普遍人性交融而成的宏大叙事 ;进而描述这一叙事范式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前 30年主要承传“史诗性”层面 ,后 2 0年逐渐在两个层面交错行进中走向全面的承传 ,由此带来新时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49.
高小康在《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深层结构:一是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历史与道德的统一这种深层结构对于官史来讲具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它肯定了已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合理性,因而也就在劝喻统治者重道德、重民意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朝代的统治都是天命所归,具有道德的必然。对于小说叙述来说则可能更多地是在满足一种道德需要。这种需要最终被抽象为善恶因果循环报应的叙述逻辑和在戏剧叙事中常见的“大团圆”式结局。二是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叙事意图是由社会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派生的精神生产活动,而情感化的叙事则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用情感逻辑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的是历史的不合理性。这意味着叙事有了与正史不同的意义。这类叙事通过强化表现历史的不合理性,而获得情感表现的强度。  相似文献   
50.
叙事的解构     
加拿大作家鲁迪·威伯在《发现陌生人》中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 ,用多重叙事者和多角度展现不同的生活经历、心理过程和意识活动 ,以及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小说多画面、多视点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挑战 ;威伯站在多重叙述者的角度 ,意在对历史 ,对特定的民族和文化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