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56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论语》中的“学”具有学习、学问、学说、学派、练习、模仿、觉悟、教授等诸种含义,其中可以把“觉”理解为“学”之体,其他含义为用。这种理解有助于实现《论语》哲学的持续建构。  相似文献   
32.
《人才瞭望》2005,(11):77-78
福建省慧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职场精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武汉智越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苏州中亚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北京通鉴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江西宜春同力管理咨询公司.  相似文献   
33.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影响投篮准确性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感知觉对影响投篮准确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研究深度不够,考虑到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作者认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4.
在综述、评介中德两国当代写作理论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两国写作理论的特点,指出了两国写作理论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写作与写作主体关系上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5.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重要的命题,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诗学研究。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并着手试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以传统风格范畴的形成作为观察的起点,从描写和分析传统风格范畴的特征切入,寻找构成风格美感形态的基本因子为最终目标,来破解那些被认为不可言传的言语事实。  相似文献   
36.
37.
文章从"直"、"仁"性、"直道"、"觉"诸范畴之间的微妙缘契,寻绎《论语》"直"的义趣,指出:《论语》中的"直"以"仁"性为端始,以"直道"为应然,以"觉"为契机;在礼乐之"文"沦为敝害的衰周,孔子对"直"的珍视,乃出自对一种富有生机的以"仁"为旨归的文化创造所不能没有的"直"心、"直"情的珍视。  相似文献   
38.
傅大士弟子慧和,事迹主要见于南宋楼炤所编《善慧大士语录》。隋代注疏和唐初道宣撰《续高僧传》中有“和阇梨”“和禅师”的零星引文和记载。排比史料可知,存在一个活跃于南方的和阇梨,此人是傅大士的弟子慧和,他早年在建康求法,后来到广陵、晋陵、会稽等地讲法。大同六年以后,主要活跃在东阳乌伤一带,卒年略早于傅大士。其北上邺城的经历,在《续高僧传》有所暗示,或许出于道宣误判,又据北宋初年刊刻的《善慧大士小录》,可以断言《语录》相关记述为后世杜撰。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以考据式的多学科资料与实证分析方法,对形象思维有限量化问题作了较系统的探索性研究。首先,通过对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数4奇点非同一般数互渗这一特殊现象的发现,根据大量历史事实、有关实验和现代科学理论,多方位地论证了人类视觉数觉阈限、感觉记忆库,一次只能对4个形象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形象思维有限量化定位点的整体关系,从而归纳出感觉记忆库信息存贮容量为4比特(bit)的结论。其次,将该数值与赫伯特·A·西蒙(HerbrtA·Simon司马贺)教授关于短时记忆库信息存贮容量4个组块的结论相对接,组合成结构合理、机制稳定的形象思维有限量化思维系统,由于记忆研究也是思维研究,无疑,思维包含着记忆,记忆包含着思维。从而建构了显示人类思维规律的两级量化模式,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0.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