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21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54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1604篇
社会学   101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2.
刘红梅 《船山学刊》2006,(2):144-146
在唐诗中,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人引梧桐为知己,也把知己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73.
刘欢 《国学学刊》2023,(3):47-58+140
赵次公对杜诗“字字皆有来处”“从万卷中来”的认识,源自宋人“以故为新”的创作理念。赵次公把“来处”细分为“字”“语”“势”“事”,涉及词语、句式、诗法、典故等多种类型,且从字面与意义、祖出与孙出、分用与合用等多个层面,详细剖析杜诗转化前人语词典故的方式方法和造语过程,还分析杜诗所用语词在历史上的使用范例,展示诗歌语词诗法的流变,充分体现了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学特色。  相似文献   
74.
75.
论唐诗中所见的宫女体育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善使得女性体育活动也得到新的发展,那些生活在皇宫大内的女性在体育游乐中释放郁闷消闲健体,以求身心的自由解放。举凡蹴鞠、马球、驴鞠、步打、射箭、围棋、舞蹈等适合女性开展的体育活动在宫女中得以流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女性自由奔放、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乃是唐代文化繁荣的重要一隅。  相似文献   
76.
设k,l,m1,m2是正整数,p,q是奇素数满足■,■,这里a≡3(mod8)或a≡5(mod8)为素数.利用因式分解、同余和柯召方法等基本方法,证明了指数丢番图方程■仅有正整数解(x,y,z)=(2,2,2).证明了Je?manowicz猜想对商高数■成立,从而改进文献的工作,推广文献工作.  相似文献   
77.
78.
张文汇 《东岳论丛》2019,40(5):183-190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大批社会经济体蕴育而生,社会分工带来效能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层级的分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多元化诉求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步入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叠加,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集中突显。基层是化解矛盾纠纷、维系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从法治化视角,梳理基层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基层矛盾化解的当下情境及瓶颈制约,进一步涵养法治文化,完善多元化解协同治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对于规避社会风险,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9.
唐代疾疫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唐代诗人的创作欲望,也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题材与内容。唐诗中的疾疫书写为了解唐代疾疫与医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史料,而通过探讨唐诗中的疾疫书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和唐人生活状态、身心状况及其与唐代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唐代疾疫诗不仅表现了唐人与疾疫斗争过程中的强烈生命意识,以及疾疫所带来的心态之变化,诗中所写唐人疫病防治观念与巫医并举的措施,也体现了唐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唐代疫鬼思想观念下的驱疫活动、医学发展背景下的医疗措施,以及文人学医、种药和馈赠医药等行为,共同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特殊而鲜活的唐代社会生活画卷,为全面了解唐代历史文化和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80.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