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任务型组织的任务导向决定了其在任务完成之后就必然会被解散.任务型组织的解散与常规组织的解体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差别,它的解散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是在其设立时就已经包含于其中的一项内容.在任务型组织的解散过程中,社会以及组织成员的心理资源的衰减是基本的促动因素.任务的消解是任务型组织解散的根本原因,而在具体的解散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心理和环境的变动构成了任务型组织解散的主观动力和客观动力.  相似文献   
42.
左联内部有关"雪峰派"、"胡风派"、"鲁迅派"的说法,"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联内部潜在的宗派矛盾明朗化尖锐化,对七月社的生成有缘起作用.在鲁迅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在鲁迅离世以后,依然是胡风主要依靠的同道伙友,有些直接成为七月社的核心同人;而在"口号"论争中认识和理解胡风的更大一批文学青年,则成为后来陆续走进<七月>的"初来者".左联的解散和左联成员的分化,使文坛的社团重组成为可能,七月社就是在这种分化和重组中萌生出来,并成长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最富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实证为基础,努力还原左联到七月社生成和流变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43.
中华剧艺社即“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先后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等地,为抗战剧运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成就的取得,与其演剧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长达六年的演出活动中,“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与追求,主要表现为:不懈进取的革命精神,专注于艺术追求的学术精神,穷干、苦干的拼命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这也是“中艺”演剧精神的主要特征。抗战胜利之后,“中艺”的演剧活动出现了很大偏转,甚至远离了战时的演剧精神,整个剧团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团员精神极度涣散,最终导致了剧团的解散。“中艺”的解散是其演剧精神丢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4.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迈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逐步完善,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私营企业的大批设立,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无不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实着新鲜的血液,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这就有经济体制的写的企业格局.1993年的《公司法》的颁布,虽然对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公司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中,作为公司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公司解散制度在现实实践中也显得不再适宜.因此,通过修订公司法而增设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具有了现实必要.  相似文献   
45.
李青 《决策与信息》2009,(10):107-108
公司僵局的救济途径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法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从诉讼上进行救济仍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尽管《公司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公司司法解散的情形,对维护投资者权益,尤其对中小股东权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条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争议颇多。为此,本文在对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进行价值及其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进而针对我国现行《公司法》183条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6.
明末清初天主教未能根植于中国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外在因素主要有天主教传教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自身弱点影响和当时罗马教廷对耶稣会的解散削弱了在华传教势力;其内在动力因素有罗马教廷教权与中国封建皇权的冲突和天主教与正统儒、佛、道思想的相悖,以及东西化意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
新《公司法》中破解"公司僵局"制度安排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我国《公司法》的修订,论述了“公司僵局”的定义,破解了公司僵局的理论基础及各国的相关立法与制度,着重探讨了我国实践中公司僵局的类型、新《公司法》中解决“公司僵局”的制度安排,立法争议以及司法实践中解决公司僵局诉讼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公司僵局”是一个描述公司政治与利益冲突的形象词汇。为保护股东利益,有效破解公司僵局状态,欧美国家都在有关立法与司法制度中作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我国新《公司法》虽然并未直接提出“公司僵局”的概念,但新《公司法》中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股份回购制度等一系列具体制度,实际上确立了解决公司僵局问题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8.
阿诤 《社区》2005,(10):1-1
报载:南方某市的有关部门起草了一个《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以下简称《导则》)。按照这个《导则》,某市“将建立起市、区主管部门、街道办、社区工作站或社区委员会‘齐抓共管’业主大会与业委会的管理模式。业委会一旦有严重违规行为,物业所在地的区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即时解散。”可以想见,在五个不同权力层次的“婆婆”“齐抓共管”之下,该市的业委会只能像小媳妇似的加倍地陪着小心过日子,不然,“婆婆”们就有权把你给“休”了。按照中国的惯例,一件事到了要动员整个行政体系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地步,事态的发展必然已经…  相似文献   
49.
公司社会责任的落实最宜采取"总则性社会责任条款"与"分则性社会责任条款"双管齐下的规制方式。但是,合作社特有的价值和原则以及合作社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不仅降低了对"总则性社会责任条款"的依赖,而且要求对"总则性社会责任条款"进行隐性技术处理,这也更突显了合作社终止时对债权人"分则性社会责任条款"的重要性。因此,应当研究社员惠顾债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等特别情形,探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遗漏,加快合作社破产与解散时对债权人"分则性社会责任条款"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50.
公司僵局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公司僵局情况下的司法解散。本文分析了司法介入解决公司僵局的合理性,进而提出鉴于解散公司存在很多弊端,在适用这个法条时要慎重,不可轻易解散公司。同时也提出了完善有关公司僵局司法救济法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