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8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94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清代的“乾嘉学派”似乎已经暗示了经学现代化的某种可能,然而其以“小学考据”替换“经学诠释”甚至发展为“语典之学”,却无形中对经学本身造成了冲击。而“古史辨派”则以其所标榜的“疑古”精神,意图明确地想要推翻传统经学的根基。但是,在“后批判”时代的今天,利科有关“第二朴真”的命题却为我们重拾经学信仰提供了某种新的契机。此外,西方的现代诠释学,也为“经学”向“后经学”的转变准备了必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构建是面向21世纪的中西哲学走向对话与融通的具体路径之一,如何理解现代文化中的经典现象与古典意义上的“经”及其学术,是进入中西差异、古今交错之复杂的经典观念丛林的第一道门。文章以儒家经典诠释的相关线索为例证,探讨了经典的流传性及其作为活的思想源泉的本质特征,对经典的意义如何实现扩展以及典范转移的问题、经典所具有的恒常性与时代转换问题等,均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传统经学与现代诠释学的结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依据中国学术的一贯传统,所谓“诠释学”实际上就是“诠释之道”,有古今之别,更有中西之异。据此,不仅可从根本上阐明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合法性,厘清中西诠释传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更能获得中国诠释学研究在“后西方”时代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国诠释学研究所要努力探索和建构的,乃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诠释传统,自成一体而又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涵摄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上)--伽达默尔思想晚年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6,26(1):17-23
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学问以及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理论定位,曾被认为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与重要理论贡献。而根据伽氏后期的有关著作和对话,作为想象力或想象艺术的诠释学应是伽达默尔思想又一继续发展的晚年定论。当然,这一发展仍然是基于他对非科学方法论控制的真理经验之一贯主张及其探索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史家们通常忽略了马克思在诠释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实,马克思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先于海德格尔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折,而且克服了传统的诠释学所持的抽象的理论态度,真正地揭示出人的诠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的权力磁场.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奠基于实践诠释学,只要我们考察的是人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就会发现,这一活动通常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权力和话语的互动关系中展开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实践诠释学的本质是权力诠释学.人们不是任意地、随心所欲地进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的,而是在统治阶级的、无所不在的权力的阴影下进入这一过程的.在马克思看来,统治者不仅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而且以自己的方式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这就为我们批判地解读不同历史时代的文本的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也启示我们,在革命过程中,夺取政治权力和文化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赋予当代思想界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痛苦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生有痛苦,哲学家们把痛苦理解为人生的匮乏状态,也是人生的常态,是与生命共在的一种无法解除的状态,人生有肉体上的痛苦,也有精神上的痛苦.文学以形象的方式在安慰人生的痛苦方面,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中所描述的人生之忧与痛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永失我爱之痛、失志之痛等.人的痛苦有三个来源:肉体;外部世界;人际关系.享乐主义、孤独主义、逃避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是人类克服痛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与诠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硕 《文史哲》2005,3(4):35-41
诠释学是对文学作品如何进行诠释的学问。诠释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诠释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文学作品对诠释有一定的规定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诠释,历史条件的重建是应有之义,诠释的原则是科学的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18.
“比兴”与中国诗学意义的动态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兴”不仅是中国诗歌独特的表现方法,而且更是中国诗学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它可以作为描述中国诗学意义生成模式的基点。“比兴”意义的生成乃以它所具有的两个意义场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取类”、“取象”的方式实现的;两个意义场之间的张力互动在追求意义生成的动态性的同时实现了意义生成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审稿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三审制中审稿人对稿件的理解把握能力是当好"把关人"的关键所在,在初审、复审、终审不同的审稿阶段,都相应地对审稿人的理解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初审阶段强调的是审稿编辑能消除主观理解偏见;复审阶段强调的是审稿专家在视域融合的情况下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终审阶段强调的是审稿主编能突破思维惯性的局限性,以超越的眼光综合性理解把握文本。以哲学诠释学的方法为基础,不但可以使审稿中的理解偏差得以纠正,理解障碍得以克服,同时也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稿能力和水平,对刊物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 ,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 ,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 ,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 ,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