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亚里士多德对触觉的分析在其感官科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感觉通过对象被规定,所以每种个别感觉都对应其专属的个别对象.然而,由于触觉对象具有多样性,这将造成触觉种类的多样化,从而违反感官科学的基本原则.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探析触觉器官的本质,它是触觉的质料基底.因此致力于论证肉体兼具器官与中介双重角色,将其分为一般性的触觉器官与首要的触觉器官,从首要的触觉器官来看,触觉能够保持单一性.亚里士多德对触觉科学的论述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器官与中介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而且是判断动物存活与否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22.
智育有两翼,一翼是科学文化的传播,一翼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还有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等。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独创性等。  相似文献   
23.
美丽不失内涵,青春充满活力——嘉莉诗"魔法公主"的寻觅之旅已经开始……《内衣魔法师》:把握神奇魔力,灰姑娘变公主只需一步  相似文献   
24.
"刚柔之辩"是先秦思想世界重要的论题之一。《老子》崇柔抑刚,将柔理解、规定为生之本。《易传》崇刚抑柔,将刚作为生化之源。尽管对"柔"与"刚"与"生"的关系有争论,但无可争辩的是:刚与柔这对范畴已经把我们带进了"生生"之域。刚柔皆不是物体纯粹客观的性质,而是物与身体相遇而生的触觉性质。强调人、物的刚柔特性显然表现出更多对万物的身体交往的兴趣。较之一味沉潜于内在世界的心性之学,刚柔所展示出身心一体的触觉交往观念无疑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25.
论木家具材料设计表情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是家具设计的基础,并可赋予家具创新和表情.针对木家具材料在设计中的表情特征,从色彩、形态、视觉肌理和冷暖、软硬、粗滑、干湿等触觉表情,对木家具材料表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6.
27.
触觉传感:从触觉意象到虚拟触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触觉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触觉信息跨时空传达的需求催生了触觉传感技术。伴随着机械触觉传感技术、影像触觉传感技术、数字触觉传感技术的演进,身体经历了触觉的疏离、失落和复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触觉意象的心理完形建构、触觉仿像的感官补偿、虚拟触觉的触觉仿真,使触觉传感技术始终行走在向着身体触觉交互回归的道路上。虚拟触觉传感技术不仅将人的触觉转化为信息,而且将"物"转化为触觉信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触觉交互,消解了横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技术媒介,实现了触觉"无意识"的跨时空"存在"。  相似文献   
28.
触觉的(haptisch)和视觉的(optisch)这一对范畴与艺术意志一起构筑起李格尔艺术史思想体系。这对范畴指涉人类视知觉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同时,被客体化为风格形态,担当特定时期艺术意志的具体表征,强调精神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统一,实现了李格尔独特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作为艺术发展链条上的总的形态表征,这对范畴以其相对性价值(并非绝对确定性存在价值)共同构建艺术史发展图式,体现了李格尔的艺术史观和时空观。  相似文献   
29.
影像媒介追求超逼真性的质感和身临其境,其实质是一种触觉的视觉替代,可称为触觉性。这是感觉平衡机制的一种内在诉求,即,触觉的丧失要在视觉里得到某种弥补,从而达成新的平衡。时下汹涌的3D技术使得"视觉触摸"成为现实。但这种触觉性追求昭示着人们安然接受触觉远去的现实,同时也因为其物质性身体性而成为影像艺术的审美想象牢笼。  相似文献   
30.
对触觉感官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触觉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感官,为触觉感官的特征映射到其它感官的隐喻性通感表达提供了基础。以文学作品中触觉通感的使用为例,论述了"一对多"的触觉通感的表现形式,即触味相通、触嗅相通、触听相通和触视相通。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触觉通感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两个认知建构条件:一是人类五大感官域之间的认知相似性;二是认知突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