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98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41.
卡夫卡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以恐惧为指向的生存形而上学,生存的本质不在于现实性,而在于可能性,可能的生存是本质的生存,但是可能性是还没有到来的,它永远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人对未来充满恐惧,在恐惧心理中,个体通过无限缩小自身达到了对恐惧的渴求,这种对恐惧的矛盾态度是卡夫卡创作中最为奇特之处,本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来显明卡夫卡的恐惧的生存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42.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颤微微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43.
1927年茅盾被动的由政治工作者的心理身份向文学创作者的身份转换后,以《蚀》三部曲宣泄了他的颓废苦闷心理,展示了“时代新青年”的世纪末颓废。《蚀》与欧美式的现代主义颓废派有着显著的差异,属于“现实主义颓废小说”,具有现代性的意义。《蚀》中“时代新青年”的颓废表现在:幻灭虚无的人生体验和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寻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刺激中略感生存的意味;对时间的恐惧。  相似文献   
344.
恐惧之源     
“还有希望吗?”这个问题对候选人而言相当标准,他自己也能想出来。在爱荷华沃茨堡大学的一次露面中,一名外国学生问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关于“9·11”事件以来啃噬美国人心灵,而许多政治家则希望藉此走向胜利的恐惧问题。  相似文献   
345.
陶器时代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关于触觉的文化“文本”,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国史前艺术研究的对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早期华夏审美意识的发生,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中国史前艺术“触觉”问题的思考。在陶器时代,人的触觉认知方式不断得以凸显,手成为触觉重要的认知器官;陶器的材质、工艺、器型、纹饰及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触觉特质;彩陶的绘制工具、纹饰、器型、功能,也都具有触觉特质。触觉与触觉性问题的提出及其探讨,为中国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提供了视觉认知之外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角、路径、观念或方法,因而有可能获得对中国艺术与美学的全新体认。  相似文献   
346.
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怜悯恐惧。怜悯恐惧源自西方人对历史公然蹂躏人伦的心灵痛苦。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表现为悲伤哀怨。悲伤哀怨源自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矛盾关系的肉体磨难。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始终不渝地担当着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的道德教化使命,始终怀抱着劝诫人心、实现社会互助互爱、和谐温馨的道德理想,始终坚守着人道必上通天道、天人合一的宇宙、社会终极理想。因此,中国悲剧精神审美风格的主旋律,始终是悲伤哀怨而不是怜悯恐惧。  相似文献   
347.
施蛰存在创作上以爱伦·坡为标尺,着意展示幽深意境和怪诞风格。爱伦·坡讲述的只是某一恐怖的事件,读者带着猎奇的心态阅读,本来就期待不寻常的故事。施蛰存摹仿并超越了这种怪异小说,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原点,去展开心灵上的恐惧体验。  相似文献   
348.
必须要说的是:你仍然无法面对。你所有的文字都貌似轻松,实则狡猾地与真相擦肩而过。你反反复复思忖的其实只是“安全”问题。死的阀门,一个简单的结论。惧怕的不是死亡,死亡是不可预知的,同时因为不可预知而变得遥不可及。你的文字没有建立起真实的自我问讯。有时,你为自己写不出一个字感到恐慌,竟然“一个字……”也不是,面对着白纸,就有点反胃,为什么要写下那些文字呢?却又想着已经很长时间了,拿不起笔,面对书籍也马上陷入烦躁,不知道惊慌的到底是什么?我用力地写下,刻画,夸大之词。我知道再也离不开这里了。生活已将我捕获,钉在墙上,随时都可以使唤、凌辱。我知道我时常处于一种隐蔽的癫狂之中,只有我知道,我的时间是断裂的,这种断裂由我一手造成:呼吸或者屏气,潜入水中或者浮出水面。直率地思考也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在于,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参与到罪恶之中去,不是罪恶托付给我,而是距离感消失了,不再有警惕,有时还乐于接纳。只有一个声音催促着我们去赢取生活,无论何时它都有足够大的力量。有时我知道无论那个你不必记住名字的人,怎么伪装都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作为小人物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他的自我认定的狂想虽然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小人物,我突然想到,...  相似文献   
349.
炎热的七月,与一帮文友闲坐阳台纳凉聊天,竟聊出一大堆"七"数趣话,大家对"七"这个冷僻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有些人在选择车牌、电话号码等,大都对"七"冷眼看待。其实,对"七"的恐惧与漠视是一种偏  相似文献   
350.
锐词     
《东西南北》2012,(17):6-6
速度毒瘾 是指飙车族追求的一种速度刺激并形成一定的癖好,如毒瘾般难以戒除。速度毒瘾“患者”之所以如此沉迷这种快感,是因为在生和死交接的地方,他们可以体验一种死亡的恐惧。当人战胜这种恐惧时,心理会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另外,车辆经改装后发出的声音,会给驾驶者及周围的人带来很大的刺激。在相互刺激中得到一种病态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