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2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275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757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1767篇
理论方法论   331篇
综合类   3219篇
社会学   383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55篇
  2014年   564篇
  2013年   472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佛山行通济民俗不是被化石般消极保留的"历史遗留物",而是在释放文化功能的过程中契合地方社会需要的活态文化形式。其功能以地域环境的变迁为动因,以民众需求的改换为基础,经退化、衍变与拓展而呈现出复合、杂糅的特点,彰显着传统与当代混搭、官方与民间杂糅的复杂机理。置身于当代"祛魅"语境,行通济民俗的情感宣泄、认同凝聚以及慈善教化等文化功能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42.
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直接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根据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旨在揭示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1199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的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组织认同负向调节工作—家庭冲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且同时负向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家庭冲突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3.
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在更多的机会中展示出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但就目前总体情况看,相当部分学生文化素养欠缺。究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太少,缺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本文从文化及文化力入手,论述了这样的事实:认同的基础是文化;民族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类文化的不同;不同群体的人们正是从这些文化的不同中感悟自我,认识自己的民族归属。  相似文献   
44.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苏童的小说文本出发,梳理出文本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进行解读,并从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下产生的边缘化心态和新时期自我公共特性缺失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文本中知识分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6.
本文运用2010年吴江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数据,采用交互表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婚姻移民群体身份认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流动人口和城市婚姻移民,农村婚姻移民的群体身份认同程度较高,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是否拥有本地户口、与本地人的交往意愿、是否按照当地习惯做事等3个因素对其群体身份认同仍然有显著影响,且影响作用由大至小。  相似文献   
47.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利益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步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8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和生力军。“80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认同、对乡土社会的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四个方面。应从政府、企业、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四方面努力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8.
世界范围内长期稳定的多民族聚居杂居区的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生现象是普遍的,通过对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首先,地理环境因素是新疆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生的产生原因;其次,多民族多语言文化互动条件下的各民族认同情况表现出诸多特点;第三,多样性语言文化的互动对民族认同也产生不同影响。总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新疆多元语言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鲁迅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影响下创作了<阿Q正传>,作为现代性焦虑的产物,阿Q形象被作者赋予了批判落后民族性,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重要历史使命.<阿Q正传>在对中国农民作虚假想象的同时建构了知识精英启蒙主体身份,因此,在其诞生不久就受到革命话语的极力抵制.中国国民性话语的谱系背后隐藏着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霸权,而启蒙精英们却对此一话语霸权缺乏基本的反思意识.启蒙话语将阿Q形象与农民身份捆绑的话语策略非但没有得到中国农民的认同,相反却意外地成为对中国近代革命主力军的诋毁与污蔑.因此,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阿Q固然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却不免是一个失败了的中国民族主义形象,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历史所无法认同.  相似文献   
50.
周大鸣 《学术研究》2012,(6):33-37,159,1
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正在以各种诡异的方式进行表达。文化多元性的所谓实存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主要立基于表述者的自我意识,而作为异文化的他者的在场则时常被忽略。因此,重新审视文化多元性的表述方式,增进"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理解,在强调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正视"他者"的存在,是全球化背景下维系文化多元性存续所需要积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