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5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教育教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的过程中 ,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缺一不可 ,而且 ,它们二者相辅相成。批判性思维是运用普遍智力标准评价思想要素 ,并进而改善思维的过程和能力。急速变化的“信息超载”时代更需要批判性思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其重要性已形成普遍性的社会共识 ,国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作出了快速反应。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有着天然联系 ,逻辑理所当然担负着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一份责任。逻辑学家应在批判性思维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2.
理性是人类交往追求的理想境界,批判性思维是人们通往理性的桥梁,论证则是实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与论证分析和评价紧密相关的是“符号三维度”,即:语形维度、语义维度和语用维度。在《工具论》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便是从这三个维度来讨论论证分析与评价的。遗憾的是,随着以亚氏三段论为基础的演绎逻辑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继弗雷格之后数理逻辑的发展,基于语形和语义的论证评价模型成为经典逻辑发展方向,相应地,论证评价的语用维度似乎被人们忽略了,论证往往被看作是无目的性、静态性、零主体性(至多是一种独白武的)和缺乏背景敏感性的。而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却具有目的性、动态性、主体性(特别是多主体性的)、背景敏感性等特征。换句话说,论证有一个语用维度,且离开这个维度所进行的论证评价显然是不充分的。北美的非形式逻辑、荷兰的语用论辩术以及法国的激进论辩主义均从语用维度出发试图给出相应的论证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63.
修辞论辩被视为根据对话题材、论题语境和主体间性(说者与听众)而分配论据、协调论述手段,旨在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并产生使其采取相应行动的动态过程。修辞论证中,逻辑方法并未被排斥。新修辞学将听众对论辩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论辩成功标准,并且法庭语境下对当事人的诠释与论辩过程是考察修辞论辩的绝佳途径。如果将这种力图实现期待图景的清晰化和说服力的话语诠释建立在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同智识基础之上,使修辞论辩成为交往主体之间共同接受的方式和话语理解途径内在的默契,就需要通过交往理性对修辞论辩进行语用分析,这有助于对修辞学在法律论辩领域寻求一个有效的规则之治的合理定位,促使法律主体提升自身对于话语象征性内涵的领悟。  相似文献   
64.
西方新修辞学将自身定位于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为新闻发言人话语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修辞学指导下的发言人话语能够立足于新闻发布会的修辞情境,利用同一修辞和论辩模式,并结合传统的修辞诉诸,达成发言人和受众的广泛认同,从而推动双方的修辞互动过程,促成事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5.
传统的法律解释研究专注于各种法律解释规准,伴随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及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法律解释的用语、观念与方法皆发生了论证转向。司法实践中,法律解释不仅对应于推导出具体的解释结论,还对应于某种解释结论的合理性证立。法律解释天然具有“论辩”属性,其实质上是评估与比较不同解释之选择的论证问题。较之于传统的法律解释方法,借由“论辩图式”表达,且遵循论证程序规则的“解释性论证”更能还原法律解释的动态过程。从“目的解释”到“目的性论证”,就是法律解释的论证转向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6.
西方法治文化中有一场著名的法治人治论辩。先哲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但他的老师柏拉图则主张由“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这场论辩的最终结果是.历经挫败的柏拉图终于放弃不现实的人治理想,转而求诸法治。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由统治者的权力决定。法律自己不是主人,  相似文献   
6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西方新理论和新学说的大量引入,中国史学界围绕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展开了对历史学性质的深刻反思和理性争辩:或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或认为历史学是"主观"学问,或认为历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或哲学。通过不同观点的往复辩驳,学者之间虽未能在历史学性质上形成共识,但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8.
论辩式民主是菲利普·佩迪特在共和主义强劲复兴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民主观.这种民主观立基于共和主义的传统论辩资源,以无支配自由和公共利益为旨归,以“论辩”取代“自主”、“同意”、“聚合”等理念,突出民主的协商性、包容性和回应性,为重新审视自由与民主关系、化解古今之争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独特视角,对克服民粹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弊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9.
非形式逻辑的发展拓开了有别于传统上对论证结构作微观分析的一种宏观分析视角,它关注论证中前提与结论识别的问题。标准方案是进行这种宏观结构分析即识别前提与结论间关系的工具。面对复杂的论辩实践,标准方案单主体性、静态性特征的窠臼使得其不足为用。非形式逻辑框架下的论辩情境概念使得标准方案的四种结构类型为批判性问题所激发,从而达成一种先前所缺失的主体际的、动态性的优势。作为一种融贯理论,还需在论辩情境下的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反驳、反反驳和模态限定词等组成部分以形成扩展的标准方案,更完整地针对作为结果、作为过程与作为程序的所有论证,从而满足对日常论证进行宏观结构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70.
本文探讨了建设性论辩模式在EFL课堂讨论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建设性论辩模式的基本概念、关键假设和组织规则,本文设计了建设性论辩模式应用于EFL课堂讨论的教学环节和操作步骤,并在话题选择、材料准备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