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0篇
管理学   397篇
劳动科学   84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0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752篇
理论方法论   136篇
综合类   1607篇
社会学   234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刘航 《劳动世界》2016,(10):65-66
劳动者讨薪过程中,可以使用哪些证据种类?劳动者来源于用人单位的证据,来源于其他主体的证据,来源于其他社会机构的证据。而劳动者要讨薪而收集证据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欠条、工资欠发记录要索取原件,适当地录音、录像获取视听资料证据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2.
《宿州学院学报》2014,(3):123-123
近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评审结果,宿州学院与灵璧县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灵璧磬云山地质公园”榜上有名,标志着磬云山地质公园跻身国家级地质公园行列。  相似文献   
63.
初步证据这一概念在我国立法及司法中运用广泛,却因其内涵不清、规则不明导致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初步证据的适用存在极大的随意性.通过对初步证据的适用情况进行梳理,可将初步证据分为证明紧迫性事实的初步证据、证明程序性事实的初步证据、证明前提性事实的初步证据以及证明要件事实的初步证据四类.其中,前三类初步证据发源于本土司法实践,与大陆法系的疏明规则相类似,可产生减轻当事人举证责任、降低证明标准以及转移具体举证责任的效果:而第四类证明要件事实的初步证据规范来源于英美法系,与我国司法实践已不相适应,应予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64.
以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数据+证据”信息框架为基础,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出一套基于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试点区域内教育质量综合监测评价的工具,构建了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管理的模型,通过建立“即时反馈机制”,用项目推进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诊断项目目标达成的程度,对试点学校综合教育质量的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呈现,对项目推进实时进行调整改善,使项目推进得到持续的改进。  相似文献   
65.
66.
在劳动争议仲裁实践中,当事人如要获得胜诉或者避免败诉,应当提供支持其仲裁请求或主张的事实,而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则须利用证据来确认。所谓的仲裁证明是在仲裁过程中依照法律运用证据来确认案件事实真伪的过程或结果。而证据则是确认案件事实真伪的方法、资料和根据,也是仲裁员确信案件事实真实性的主要根据。我们知道,涉及到劳动争议方面  相似文献   
67.
<正>原以为娇生惯养的女儿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原以为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能让女儿自强自立。谁知道女儿竟走上了"出卖自己"的不归路。这个父亲能把女儿寻回来吗?2012年2月11日,沈阳奉天街的一家茶楼里,本刊特约记者终于采访到了冯子安。  相似文献   
68.
<正>10年的等待和希望,换来的却是丈夫的"背叛",她知道,不能再这么沉默下去了……老公在争吵之后突然"消失"10年了,这个男人一走就没有回头,这10年间,尚颖独自支撑着那个家。儿子也不知道在哪里听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6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初主要适用于刑事诉讼领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这一规则逐步扩展到民事诉讼领域。虽然我国在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中有所规定,但都比较笼统和模糊,不利于操作。为了使该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非法证据的含义;第二,我国在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立法中的不足;第三,我国在民诉中建立非法证据规则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0.
对于利益主体来讲,一般情况下,利益归属于谁,就由谁代表、谁行使;在某些情况下,利益却由利益归属主体以外的他人代表、他人行使。这就是实践中利益归属主体、利益代表主体和利益行使主体三者"一致"与"分离"的现象。利益归属主体、利益代表主体和利益行使主体三者的"分离"现象更是公共利益主体的常态。与此相适应,不管是个体利益还是公共利益,利益主体都可以划分为利益归属主体、利益代表主体、利益行使主体。这种分类法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可以运用到行政公益诉讼中检验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和特定公民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